时间:2020-03-17 来源:紫砂之家
唯至诚者,能致其极。
于匠人而言,对极致的追求好比一场修行。
匠人,是一件事、一辈子......
宜兴老街
《庄子·达生》中,鲁国木匠能做到“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正是因为达到了凝心聚神、执着技艺、物我相忘的境界。
追求极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宜兴,一个喜欢紫砂都知道的地方。
这片土地孕育着成千上万个匠人,
他们都做着同一件事“玩泥巴”。
谈剑锋老师
这天早晨,宜兴的天灰蒙蒙的,和周围的环山浑然一体,越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天气比较冷,谈剑锋老师早早就沏好了茶,等待我们的到来。
大概是喜欢运动的原因,谈剑锋老师看起来两目有神,精神抖擞,和我印象中大多数制壶老师有些不一样。
制壶需要静,不止是环境安静,还要制壶人的心静,所以他们都是夜间制壶,白天睡觉。
后来从聊天中知道,谈剑锋老师每天清晨都会慢跑。他轻松的说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谈剑锋老师制壶
生活所迫,年少学习制壶
90年代初,年仅17岁的谈剑锋,为了解决温饱的问题,放弃就读高中的机会,便跟着母亲学习制壶。
17岁,青春、活力、任性,对于当时的谈剑锋来说,却有些残酷。他一天要做十几个小时的泥板凳,手里要不停的拍打着泥片,细嫩的手指上,爬满了茧子。
匠人之途,是一条心无旁骛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
回忆自己做壶的历程,他说“那时候太年轻,真的很苦,为了生活,却又必须坚持。”
一开始选择学习方器制作,中国的“方”字很有意思,言正,身正,行方正;学习方器的那几年,才慢慢读懂这个字。
之后又学习圆器制作,中国的“圆”字也很有意思,圆满、完美,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图腾。
方器、圆器都学习完了,人生已经过了一半。
方圆!圆润、方正,是为生命之形、人生之型。活于人世间,大把的生存智慧,最形象的莫过于方圆。所以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老师工作室陈列的作品
识良友,拜恩师,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谈剑锋结识厉上清。这二位艺人,为人也都自在。因趣味相投,每遇闲暇之时,或谈天,或说地,便饮茶,彼来此往,十分款洽。
经厉上清介绍,谈剑锋拜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鲍利安为师学艺,传授他的不仅是制壶技艺,还有做人的道理。
制壶于“精”,做人于“本”。简单的一句话,诠释了“匠人”两个字。
后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的指点,加之博览诸多前贤佳作,功精而不匠气。
作品《曼生十八式》
人生这条路,看似漫长,实则很短,有的人到终点时收获颇丰,有的人两手却空空如也,能否让你的人生满载而归,关键在于如何“装载”。
谈剑锋老师一直都在充实自己,曾花三四个月学习朱泥壶制作,朱泥收缩比高达25%以上,作品很容易出现瑕疵,出窑率极低。
但是因为谈剑锋老师喜欢朱泥的“热情活泼”,际风云于茶座之上,不会被忽略,所以至今一直不断有新的朱泥作品问世。
日常制壶之外,还喜欢收藏一些好泥料,看到有眼缘的,都会入手,家藏的好泥料,已经堆满了好几个车库,其中尤为特色的当属朱泥和紫泥了。
从学艺至今,谈剑锋老师已经和“泥巴”打交道30余年,他深谙泥性,对紫砂壶的艺术造型了如指掌,对作品的质量严格把控,决不允许有瑕疵的作品流入到壶友手里,收藏过他作品的壶友,都会竖起大拇指。
部分获奖作品:
2009年《竹韵壶》被宜兴美术馆永久收藏
2009年9月《仿古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首工美术馆永久收藏
2009年11月《龙行天下》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0年4月《秦权》参加抗旱赈灾义拍,并全款捐献
2010年8月论文《紫砂光器之美》发表于《中国农村教育陶艺》、2010年11月《汉扁》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1年《大江南收藏》为其作专题报道
2011年5月论文《如何识别全手工》发表于《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5月《四方祥瑞》被无锡博物馆收藏
2012年10月获广州《南方日报》报道
2013年1月《双线竹鼓》被山东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4年4月获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生活艺术版报道
2016年10月《时来运转壶》被紫砂博物馆收藏
2016年10月《飞龙在天》荣获艺博杯金奖
2017年10月《祥云如意》荣获艺博杯金奖
匠人不易,我们只看到以匠人之位,风光无限,却忽略了背后的艰辛的汗水,枯燥乏味。所有成功的路上并不容易。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您愿意为匠人点赞吗?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