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拍卖

  • 投资收藏 增值首选
拍卖查询 >> 紫砂拍卖 >> 作品详情

九头咏梅茶具 [ LOT号:3912 ]

作者:顾景舟年代:当代类别:紫砂壶

RMB2875万元拍卖成交

  • 估价:500-600 万元
  •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 拍卖时间:2014-05-08
  • 拍卖会:专场紫泥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
进入商城查看作品

代表作品

拍品作者

艺人简介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聪慧出众,常得书院导长的褒扬。1933年,他18岁,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巧,凭借不凡的文学功底,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所仿清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因技艺高超,竟被作为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几十年后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顾景舟制壶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据传顾景舟曾用家传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宠双狮戏球,乃不可多得之传世极品。

  1954年10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绪,立即着手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的育才重任,培养出现今的很多位高级工艺美术人才。

  1958年,他积极参予了紫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1959 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盆。

  1975年起,他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他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有关紫砂的书刊都聘其为艺术顾问。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专门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特艺班”的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艺雄风。同时,顾景舟在港为紫砂陶艺收藏家罗桂祥博士加冕,为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出鉴定,并开办紫砂陶艺讲座。他的博学,对作品的精辟分析,绘许多国家的学者和鉴赏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

  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

  1985年,顾景舟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将紫砂艺术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宜兴紫砂”被国家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他又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1989年赴香港办展之际,他为紫砂陶艺爱好者又作了专题讲座,并参加评奖活动,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艺更加发扬光大,同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他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 

  他的精辟论述,受到紫砂陶艺界人士的好评,他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著《宜兴紫砂珍赏》巨作,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在紫砂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  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愧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拍品描述

 顾景舟大师为紫砂艺术做出重大的贡献,在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中,重要代表作有:雪华、提璧、上新桥、石瓢、牛盖莲子、僧帽、咏梅、井栏、鹧鸪提梁等壶。中国嘉德今春呈现的“九头咏梅茶具”可谓是重中之重的代表作品,深值各界重视!此套珍品具有以下八点特色:

1.里程碑之作 “九头咏梅茶具”创作于1970年代,正是顾氏登上创作生涯巅峰的阶段。文革前期顾景舟遭受不白之冤,郁郁不得志,父母亲也先后离世,70年代初期终于逐步走出人生晦暗期。经过长期韬光养晦,饱汲文人艺术养分的顾景舟,多次配合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的专家,跑遍古窑址、文博馆,为艺术生涯注入全新生命,迎向创新坦途。

2.树立风格之作 紫砂咏梅作品历来皆有,此类壶式原型是1930年代江苏省宜兴陶业职校王世杰校长所设计,1959年范正根、1964年朱可心均有制作。但是由顾景舟所诠释的这件咏梅壶,全器的轮廓线条,既清新出尘,又能体会出梅枝傲骨不屈的精神,壶身气度更是饱满蕴蓄,神采奕奕。将紫砂壶艺中所需蕴含的形、神、态都具体表现出来,树立了个人风格。正如宋伯胤先生指出的:“丁蜀陶人在以这些生长在他们周围并且十分熟悉的对象做为题材时,并不是简单的再现(duplicate)或仿造(copying),而是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作品,深深蕴含著作者的自我表现与审美观念。”

3.珍罕品种 众所周知,顾景舟大师一生创作的近百个品种中,绝大多数为光素器,并以气势雄健严谨,造型简练古朴,享有盛誉。相较之下,顾氏的花货作品便显得极为珍稀罕见。“九头咏梅茶具”完整呈现出顾景舟经营花货的风格与功力。全器以梅干为造型设计,壶嘴呈喇叭式,出水点注顺势而出,遒劲有力;壶把乘势而起,蜿蜒苍劲,端拿舒适。壶身点缀朵朵梅花,花瓣块面饱满,纹路清晰,雕塑技艺高超,气韵高雅,具体验证了世人对顾景舟“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的艺术评价。

4.九件组巨作 顾景舟的作品主要以单壶创作为主,连杯的套组较为少见,此套“咏梅茶具”多达九头之多(一壶、四杯、四托),弥足珍贵。顾氏极为重视传统纯手工制壶技艺,从手工捶泥到排窑送烧,一砂一泥、一杯一托,亲力亲为,毫不取巧,当年锐意创新的顾景舟对此套九头茶具所耗费的心力与时间,想必殊为可观,也更甚于其他作品。

5.履历显赫 “九头咏梅茶具”是艺术市场中少数曾被文博单位典藏过的顾景舟作品。自1970年代完成后,一直展示于宜兴紫砂厂陈列室,作为当代紫砂的指针性作品,顾老亦多次在陪同贵宾参访时,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于陶瓷公司体制调整,这套珍品才经过紫砂厂,辗转为台湾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来均被妥善保存于银行保险库中,完整如新,今日睹物思人,犹见顾老当年手泽。

6.作者重视 1992年顾老在垂暮之年,将一生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著《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其中也编入了本套“九头咏梅茶具”。由此可见顾老对“九头咏梅茶具”的重视程度。

7.求证严谨 尽管此套“九头咏梅茶具”是流传有序的经典之作,但中国嘉德为求慎重,仍然悉心求证,前后拜访了周桂珍大师、高振宇教授、顾老家属等人,以最严谨的态度面对这套重要珍宝。

8.意义深远 明年2015年,就是“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的百岁冥诞,江苏宜兴以及全国紫砂同好,即将为此展开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值此前夕,“九头咏梅茶具”在深藏近二十年后,重新面对广大的收藏家,更显得别具意义!

【出版】

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92),页192。

山谷,《中国紫砂大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17。

徐秀棠、山谷,《紫砂泰斗顾景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页179。

高振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页117。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 V2.2.1: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 V2.2.1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