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7-04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 紫砂最初的状态是一块一块的矿石,而从矿石到泥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随着技术的革新,现在这个过程可谓十分轻松而简单,或许你对现在泥料加工的过程甚是熟悉,但你未必对早期泥料加工的过程有所了解,泥料加工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紫砂壶的质量,看看早期充满智慧的宜兴人是怎样炼制出优质泥料的。
泥料磨坊主把各种不同质地的块状泥堆积、陈腐数月,后分类摊场,经风吹雨打、块状自然风化。呈豆粒大小之颗粒后,用石磨(即与磨面粉、米粉同样的石磨,其齿略有改动)磨成细粉,石磨有一人牵的小磨、三人牵的中磨、也有量大用牛、驴拉的大磨。牵出的灰粉按做大、中、小件产品及粗货、细货的不同要求用粗细不同网眼的筛子(与筛面粉的筛子相同,本人所见,五五年前上袁村东头董顺元其子董连大就是个较大的紫砂磨坊,是大石磨牵粉,养二、三条牛,当时还见到了用箱式封闭的、脚踏碰碰筛筛泥粉。也看到泥摊在砖头地上及用很大的(四平方米左右)竹匾分类装着。)人工筛灰(过去全凭经验,现在讲目数,一般适中为40目,粗的20目,细的60目)。过筛后的粉末放到圆底面缸里加水调和,然后掇成一尺多长的长方元宝形湿泥块,(每块约三十多斤)这叫生泥,当时的品种大略分为“底槽青泥”、“中槽紫泥”、“野山红棕泥”三个主要档次,或有特别好的小批量高档用泥。(这些好料大部分由高档壶制作者制作商号直接从矿源地购进,在自已家里单独磨练的,其颗粒粗细可按创作需要进行处理)“生泥”由做坯的买回去后放在厚泥凳上用木槌捶打
反复近二十次,直至看到刀划过的断面发亮,才能成为做壶用的泥,称为“熟泥”,我小学初中读书时经常干这种活,捶练时若在生泥上加些已用过的熟泥做“引子”捶练的次会大大减少。此时的“熟泥”比起今天真空抽练的“熟泥”要酥很多,打成的泥片一定要用泥签子从泥凳泥片中牵开,才能拿起泥片,只有用过手工捶泥制作的人才又此体验。
手工捶泥的通常是谁做谁捶,当然条件好的有用徒弟捶、下手捶或专人捶,1957年至1959年紫砂成型工场里是每工场二、三个槌泥工供二十人左右做商品壶的工人用。
1955年成立合作社初期,紫砂工场制坯用的泥是由中袁上的磨泥坊主邱富用船运到蜀山南街工场的,当时的泥库筑在后园靠山上的小洞里的。1957年紫砂工场搬到现紫砂厂址时(新工场)的泥料也是由木石材的徐和尚的磨泥坊用船送到河边,运进紫砂工场备用的。
应该肯定,1957年前紫砂制壶用泥的开采,加工,捶练是基本统一的。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