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7-1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紫砂壶中,紫砂壶分为文人类型壶、商品类型壶、外销类型壶、宫廷类型壶四种,而据资料显示这四种类型过的特征可以作如下的归纳,必须说明的是,四种类型没有绝对的界限,在造型、纹饰等各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这里只是就每种类型中典型器物的典型特征作出归纳:
商品类型壶。商品壶的核心特征是实用淳朴的民间意味,主要表象特征是光素的。明末清初时期有时大彬款、陈用卿款等款识,而以时大彬款为多,至清中期,主要行销到闽南文化圈地区,有惠孟臣、逸公、思亭等款,而主要以惠孟臣款为多,主要刻在壶底,有的壶底还刻有或五言或七言诗句,典型器物是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的文旦壶,这类商品壶的产地是宜兴地区,但是在当地几乎看不见此类传世品,而在潮州、闽南和台湾的功夫茶地区,它是清代晚期常见的茶具。
除了闽南文化圈的紫砂小壶,江浙地区的人家一般也用比较大的商品紫砂壶,但是,因为纯粹为一般日用品,没有给予关注,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传世品比较少。
那么,闽南文化圈的紫砂小壶也是一般的商品壶,为什么有不少传世品流传至今呢?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王文径馆长曾著文说明原因——这种现象与当地葬俗有关如。明清二代,漳浦政府和一些有钱人家,先后在当地一些人口聚居地附近捐建了义冢。当地平民去世后在义冢下葬时,男士们的墓中一般仅仅放一个身前用过的紫砂壶做随葬品。所以,在义家冢坟岗上,经常能捡到紫砂壶。当地习俗认为,这种出自墓葬的砂壶阴气重,用其饮茶可以去“火”,而在气候炎热的闽南,降“火”是很重要的事情。人们从乱坟岗中得到的紫砂壶,使用以后,过世时再次陪葬。仅仅漳浦县的几个义冢中,上世纪后30年就有数百件紫砂壶出土。
外销类型壶。外销壶的核心特征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符号产生的距离美感,主要表象特征有松、竹、梅,它们既作象生造型,又作纹样,还有神仙传说、狮子、龙、鹿、攀枝娃娃等等传统纹样;造型有蒙、藏特色的多穆壶,传统的六方壶和圆壶,装饰手法有传统的镂空、堆贴和印花等等,它是1700年前后紫砂壶工艺的最高代表。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的紫砂六方提梁壶,购自德国,是一件典型的外销紫砂壶,外销紫砂壶在17世纪下半叶销到欧洲以后,当地很快就有了仿制品,所谓西方的波格红陶中,就有仿照中国宜兴紫砂茶壶而制的产品,德国德累斯顿陶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相同造型的六方紫砂壶,一件是宜兴蜀山产品,另一件是波格红陶器。
宫廷类型壶。宫廷壶的核心特征是砂壶具有程式化的宫廷艺术风格,主要表象特征是工艺精湛,华贵富丽,有的有帝王年号款,它们是18世纪20年代到清乾隆时期紫砂壶工艺的最高代表,典型器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珐琅彩花卉纹紫砂壶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绿地描金瓜棱紫砂壶。宫廷紫砂壶的纹饰和宫廷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类型壶。文人壶的核心特征是有思想内涵,主要表象特征是壶上有或诗或书或绘画的装饰,造型也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向,它是1800年前后紫砂壶工艺的最高代表,典型器物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井栏壶和东陵瓜壶。在制作文人壶的时候,“一般制壶者往往是先做好新壶的造型,再起壶名,而创意高手是先有立意,起好壶的名字,再考虑用什么造型来表现。陈鸣远制壶的大家风范不仅表现在附物造型的独到,还体现在制壶的立意上”。以陈鸣远款东陵瓜壶为例,“东陵瓜的典故出自西汉早期秦代东陵侯邵平弃官为民,长安(今西安)种瓜的故事。古人用东陵瓜可以果腹,可以怡神,陈鸣远更可以用之释放胸中之块垒。东陵瓜壶的身筒上镌刻‘仿得东陵式,盛来香如雪’。他将东陵瓜和雪水沏茶由紫砂壶统为一体,文人情结跃然壶上。”这里,有三点需要强调:首先,一种文人壶的新壶式出现以后,跟风者纷纷效仿。其次,在许多情况下,后人并不能完全领会创作者的原意,如这件东陵瓜壶,曾一度被称为南瓜壶,宋伯胤先生首先考证出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东陵瓜壶。再次,文人壶最初在清代乾嘉时期多是文人们之间的唱和之作,他们并不会做壶,所以必定有工匠配合,按照他们的设计作壶,壶做成之后,文人们在壶上镌诗文、刻画作、钤章款。文人类型壶在清代后期完全商品化,它的记载多,作品多,影响很大,乃至于在大陆民间和一般博物馆中的传世藏品大都属于此类;而闽南地区商品类型壶、外销类型壶和宫廷类型壶则由于各种原因,局外人知之不多。
这几种类型的紫砂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很难从紫砂壶本身判断,而要结合流传渠道和收藏者才能确定。以竹段壶为例,外销壶中的竹段壶,有素面和镂空的不同装饰,还有以具有“中国一绝”美誉的植物——斑竹——为题材的斑竹壶。在清宫旧藏的宫廷壶中,有与外销壶中造型一致的竹段壶,也有被描金的竹段壶,后者具有华贵富丽的宫廷工艺品装饰特色;而文人类型的竹段壶(束竹壶)则多刻以八卦和河图洛书,也许由于壶的表面有棱,不便施刀,纹样被刻在了壶底。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