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09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人们把紫砂历史上“花货”鼻祖的桂冠,赠给了一个叫陈鸣远的乡村紫砂艺人。他的出现,让峰回路转的中国紫砂在明末清初又绽放出奇丽的光彩。
旧时江南农村,男人的名字大抵不外是“福生”、“寿根”、“富贵”之类,就是养一条狗,也得叫个“来富”什么的,讨个口彩。陈鸣远这样的名字,在乡间已经是鹤立鸡群了。他号鹤峰、壶隐,又号石霞山人。陈氏门庭虽然清寒,但耕读传家,也算得上翰墨书香。
关于陈鸣远的出生、成长时期,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出生于顺治年间,而其陶艺生涯的辉煌期,则在康熙中期至晚期。清代文献对陈鸣远评价很高,认为他“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宜兴旧县志则说陈鸣远“能诗文,善丹青,书法直逼晋唐”。宜兴这块土地文脉悠远,自古以来,无论富人穷人,都喜欢书画。你敲开一户平头百姓的柴扉,虽然陋室无华,但墙上却冷不丁地挂着一幅唐伯虎的山水。可见,风雅并不只是富人的专利。
紫砂的儿女情长、诗情画意,是从陈鸣远开始的。
海棠、合欢、松柏、兰草,在旧时江南,有喻情言志之说;而南瓜、核桃、石榴、花生等果实物品,则衬映了中国民间祈福迎祥的审美心理。陈鸣远把这些东西移到了紫砂壶上,既为饮器,亦可雅玩,更是传情托志之物。一时洛阳纸贵,求一柄鸣远壶,殊不易也。
一说浙江绍兴府有黄姓公子,家财万贯。欲求宁波盐商崔某之女为妻。聘金为5000两大银。崔某不允,曰:若取得鸣远“束柴三友壶”一柄,婚事必成。
黄某求壶心切,星夜赶到宜兴,不惜血本托人求见鸣远。偏偏鸣远看不起那种纨胯子弟,连续多日托病不见。那黄某困守在客栈里,恹恹地就得了一种病,竟是汤水不进。鸣远得知实情,心下有所松动,他不愿耽误了别人的风月好事,于是赶制了一把《束柴三友壶》。
该壶的壶体是一捆松柴,腰间用藤条一匝,故名束柴;松竹梅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亦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精气神之象征。陈鸣远的意境无疑是富有诗情的:山间小径,清风一阵;一个担柴汉子唱着山歌拾级而来,松之坚贞,竹之清悠,梅之高洁,全部体现在平民化的构图之中。那壶体之上,松枝、竹节、梅蕊,逼真而传神,显示了陈鸣远独特的审美理念。捏塑、雕刻工艺上的突破,使该壶更具儿女情态,洋溢着一份生命的疏放之美。
黄某得壶,欣喜若狂。三月之后大婚喜日,专派豪舫来接鸣远前去赴宴。而陈鸣远大门紧闭,邻人说他前日出门,不知何方云游去了。
陈鸣远名噪一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无不争相邀请,礼如上宾。他到了浙江桐乡,在当地文人汪柯庭家中,当场表演壶艺,汪某善书工诗,即兴吟咏,镌刻于壶上:“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句汪诗,如今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宜兴紫砂广告语。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