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1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紫砂“绞泥”是一种技法与艺术的凝练,成为紫砂界较为常用的装饰技法之一。 宜兴紫砂茶具以其端庄清丽的迷人风采、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蜚声于海内外,赢得了可贵的声誉。许多制壶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采用“绞泥”这一装饰手法,把思想、理念、境界融入壶体,用它与观赏者交流,并在心灵的默契中,表达鲜活而丰富的文化积淀。
紫砂以素心素面、质朴文静而著称,各种装饰技法的运用使紫砂器物呈现特有的肌理而极具美感。但是,各种装饰手法可谓紫砂创作过程中的一把双 刃剑,恰如其缝的装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过于繁琐的装饰却不免让人感觉画蛇添足。作为紫砂制 作中的一种特殊工艺, 绞泥艺术要求制壶者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所以对创作者的技能和美感要求较高,贸然尝试往往会产生狗尾续貂之感。 绞泥工艺,早在唐朝时就有,但这一特殊装饰手法与陶刻相比, 一度未受到紫砂艺人的重视与广泛使用。20世纪7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注重学习和研究造型的形式法则,广泛涉猎古代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等造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别树一帜的独创了“吕氏绞泥”艺术,把各色陶土绞合在一起,形成变化无常的自然纹理,揭示出了五色土的颜色的搭配规律和深层次的内涵,开创了紫砂新的艺术世界和境界、艺术形式和风格,自此紫砂绞泥艺术也被广大紫砂爱好者所热捧。
市场的强烈需求,致使广大紫砂从业者纷纷用“绞泥”这一手法,使市场上充斥着相当数量的绞泥茶壶,可谓是繁花似锦、各具特色。 但是仔细对其品位,总觉有些绞泥壶纹理模糊,清晰和明朗不够,图案显得杂乱无章。看上去仅是几种泥料的拼合,缺乏一种明晰、简练有序的艺术美感。其实作为紫砂壶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受到客商青睐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绞和在一起,形成色调对比强烈的不规则线条,恰到好处地在紫砂壶体上表现作者的装饰意图,或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变幻莫测的天际流云,或是鬼斧神工的奇异灵石、广阔无垠的大漠风情……这种装饰花纹, 不管从直观表象上或是意态内涵上都给人以一种鲜艳、柔和、清晰、秀气、灵动的美感。绞泥的文化审美特征体现的是紫砂材质的美,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结合, 充满了动态美、 气度美、节奏美和韵律美。绞泥装饰看似自然天成,实则是制作者苦费匠心的结果。 经过当代一批紫砂人的努力,绞泥装饰显示了高难度、宽领域的走向,进入了新的表现空间。例如,从自然化的绞泥纹饰走向有规则的图案展示, 按照事先设定的图案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表现出了更大的艺术生命力。只有把绞泥技艺融入紫砂整体,大处着眼,小处立意,在色相和色度的变化中寻求对比和协调, 使其充满灵性和诗意,富于象征意味,并且不断突破创新,创造出新 的绞泥图式, 才能在方寸紫砂之间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
我热爱紫砂, 喜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 己的思想创新,结合独创的绞泥方式(仿木系列、水墨山水系列),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相濡以沫”作品创意主题为“和谐”,绞泥仿鸡翅木与“沫”谐音,自然的陶土紫砂与人类和谐相处,共享自然。用紫砂语言表达“相濡以沫”的意 境,唤醒人们对“相濡以沫”这一人类情感的共鸣“同心若金”作品名出自清代左宗棠赠曾国 藩挽联“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谋国之 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中,作品为对壶,身筒为浅色调青灰,阴阳八颗心为较深的绞泥凸现出来。诠释了人们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追求和谐生活、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同,并且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尽心尽力为之努力。作品不仅表达了我的创作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同心若金”的社会命题。5.12四川大地震后,我为地震中四川人民的悲惨及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献大爱所震撼,创作了“雾锁四川”,作品为四方,四面用水墨山水绞泥反映了四川地震、山体崩塌,泥石纵流、堰塞危难等灾难场景,双层盖边则强调摆在国人面前的困难很多,桥顶的子及流把则表明有了坚强的党的领导, 国人同心若金,共济国殇的不屈民族精神,最大的民族灾难也会过去,迎来灾区的新生,中国的兴盛。“相濡以沫”和“同心若金”这两套作品分别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丁蜀镇成人学校举办的传统制陶比赛中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 都获得了一等奖,“雾锁四川” 推出后也受到了广大壶友的一致好评。一些高校艺术系教授来信这样点评我的作品,创造性的扬绞泥之长,避泥、木结合的薄弱之短,用“绞泥仿鸡翅木”的新技艺,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