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09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宜兴邵氏世代制壶,最著名的大师当属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邵大亨制壶以古朴见长,在当时就被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手艺传至邵顺生这里,已是第六代。
进得家门,邵顺生正在工作室里专心制壶。多年来,他谨守每日制壶的规仪,坚持每把壶都由自己亲手塑造、煅烧完成。坊间有故事说:一日,邵顺生在外地一个紫砂壶展览会上认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谁知那人说:“邵老师,其实我多次去你的工作室,但每次都见你埋首专心制壶,不忍打扰,所以相见不相识。”
邵顺生精心制壶
当一道制壶工序完成,邵顺生手托半成品,边欣赏、边讲解一番后,他起身从泥墩边移位到茶桌前,用潇洒的动作为我们泡起茶来。一壶岩茶,沧桑有岩韵,却又深厚旷达。丁蜀一路走来,几乎家家都喝红茶,唯独在邵顺生这里,换了滋味。
一杯茶入喉,邵顺生跟我们谈起了壶:“我爱制方壶,最开始跟我的经历有关。都知道方壶难制,难就难在严丝合缝,而我曾经做过木匠,对线条、平面和角度的精准把握就有了优势。到后面,我制壶有了更多的感悟,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的方壶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纯粹的方,而追求刚中带柔、方中带圆。”
说罢取出一把壶给我们欣赏。这把壶名为“一脉相通”,壶身总体为方,边角却是优美的弧线,看在眼里有品性气节,拿在手里却觉得圆融妥帖,跟他爱喝的岩茶倒有几分相似的属性。
“我的内心是清高的。紫砂壶对我而言,不单是手艺,更是一种创作艺术。一把壶的风格,体现的是制壶人的品德、艺德。”
邵顺生作品《一脉相通》
他将紫砂壶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去研究,去热爱,时刻也离不开。譬如去旅行,到某地见到某物,想的还是能加以创作用之于壶。因而,他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创作出了一把把新颖独特的“邵氏壶”。如今,他所设计的各类壶型已多次获得国家专利,而墙上镜框内展示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大红印章、局长田力普亲笔签发的《一脉相通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就是其中一例。
说着,他拇指轻摁壶盖一侧的圆形气孔,开开合合,茶水断断续续。“传统紫砂壶在设计时总会将气孔设置在壶盖中间的位置。但我偏反其道而行之,将气孔置于一侧,具体位置则根据人体工程学和力学原理,力求达到‘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的效果——用食指、中指固定壶把,拇指自然地就能按在气孔上,就可以很平稳地拿起壶倒茶,并且得心应手,随意调动角度,随时控制出水。”
于是,茶壶在手指间被轻巧把玩,茶水的断断续续,成为趣味。邵顺生的理解是,用紫砂壶品茶,不仅要有味,还得要有趣。“一脉相通,一摁不通。”邵顺生打趣。
然而这一点巧思,却费了他不少功夫。“此壶的原理是通过气流的控制来达到控水的效果,但是壶要不漏气才不漏水,作为一把方壶,这对口盖的精度、平整度的要求就非常高了。”邵顺生解释道。壶盖与壶身丝丝合扣,这不仅要求制壶师要有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经验,还需要合适的气候与环境,“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要找这“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反复地烧制、失败、再烧制,直至成功。这样来来回回十多次,只要出炉的壶有一点点不完美,就会被邵顺生毫不留情地打碎、重来。
器物有灵,它是造物的精华,亦是人性的结晶。邵顺生对于工艺的极致要求,最终以“一脉相通”为回报。当代紫砂大师的精神凝结于此,一脉通,则乾坤通。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