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范菊华:淡雅如菊气自华

范菊华:淡雅如菊气自华

时间:2013-10-1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有道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许多熟悉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范菊华的人,都说她人如其壶,壶如其人,淡雅如菊气自华。的确,为人平淡朴实的范菊华,在已经走过的30多年紫砂艺术之路上,用心用情用智慧赋予紫砂作品淡雅高洁的气质,使作品充满灵性,可观可赏可品。她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各级陶艺评比中获奖,如“南瓜壶”获大连第三届茶博会暨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金奖,“竹段壶”获中国(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金奖,“松鼠葡萄壶”获首届中国(日照)国际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双线竹鼓壶”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此外,她的部分优秀作品被国内一些博物馆收藏,其中“仿古壶”、“掇只壶”先后被无锡市博物馆收藏,“南瓜壶”被厦门市博物馆收藏。

范菊华

  范菊华于1964年出生在丁蜀镇西望村,爷爷是教书先生,奶奶是制壶好手,可以说,她出生在书香门第与陶艺世家。在历史上,以西望村为重点的范家,出现了范章恩、范鼎甫、范庄农家(静安)、范大生(承甫)、范锦甫等一批制壶高手与名家,在紫砂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范家的后人,范菊华从小就受到了陶艺的熏陶,从小就在课余时间里跟着奶奶学习制壶技艺,从小就把紫砂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980年,在别人眼里还是个“小丫头”的她,正儿八经地坐在泥凳旁,开始了她的制壶生涯,成为范家新一代紫砂艺人。也许是从小对壶艺听得多、看得多的缘故,也许是对紫砂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范菊华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做壶必须做好壶。她常常对自己说:要学会做壶很容易,花个一年半载的时间就行了,但要做好壶很难,也许花十年二十年的工夫也难以达到“好”的境界。为此,她沉下心苦练基本功,在苦练中反复体会摸索如何让壶上的“松鼠”动起来,如何让“葡萄叶”飘起来……她的勤奋好学,令人喜爱,她先后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以及紫砂名家曹婉芬江建翔的指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菊华在苦练中练出了精湛的制壶技艺,在反复领悟中悟出了制壶之道。她制作的“笑樱竹节壶”,壶身圆硕,形体饱满,线条流畅,壶嘴与壶把弯曲有致,犹如一股清风徐徐吹来,竹枝竹叶在微微颤动。“南瓜壶”以南瓜为壶体,瓜柄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包裹壶嘴,南瓜纹理清晰流畅,筋纹扣入壶内,南瓜之型表露无遗,尤其是筋纹与壶身精准配合,隔空观之,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竹韵壶”形体似半月,一段竹枝带着嫩绿的竹叶成为壶钮仿佛在壶盖上飘逸,与壶身上的竹叶构成一幅“竹画”,让人观之直有一种“清风细雨听竹韵、一壶香茗伴月归”的美妙感觉。在制壶上,有人擅长光器,有人擅长花器,有人擅长筋纹器,而对于范菊华来说,光器、花器、筋纹器样样精通,其作品都独具风格。

范菊华作品龙旦

  范菊华除了精通光器、花器、筋纹器的制作外,还掌握了一门“绝活”,那就是在壶上镶金嵌银。上世纪90年代初,制壶技艺日益精湛的范菊华,眼睛瞄上了紫壶镶金这一“绝活”。她认为,紫砂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而在紫砂壶上镶金,镶嵌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也是表现紫砂文化的一种形式。一把紫砂壶,用金丝或银丝镶嵌后,就会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但是,要在紫砂壶上镶金嵌银,技术难度大,容不得出半点差错。先在壶坯上刻出图案来,烧成后,再将金丝嵌进去,这就要求线条的深与浅、粗与细完全一致,金丝嵌进去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与壶浑然一体。还有一点,要善于掌握泥料的收缩性。可以说,在壶坯上刻画图案时,只要有一笔出了差错或是对泥料的收缩性掌握得不好,就不会成功。尽管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但她“自讨苦吃”,知难而上,成功地创作了“镶金玉香如意壶”、“镶金龙头老人壶”等作品,被许多紫砂爱好者誉为制壶“全能手”。

 

  坚持每年拿出几件创新作品,这是范菊华最近10多年来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她的才思敏捷,创作路子宽广,一把传统壶型经过她的调整,往往面貌焕然一新。“松鼠葡萄壶”是一个传统作品,历代制壶艺人不知做了多少把款式基本相同的“松鼠葡萄壶”。2011年3月,已经把“松鼠葡萄壶”做得“滚瓜烂熟”的她,面对自己的壶不禁发问:难道就一直这样把“松鼠葡萄壶”做下去吗?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在她的心里撞击着,她要创新,给“松鼠葡萄壶”一个新的式样。经过反复设计,一把“松鼠葡萄提梁壶”在她的手里诞生了。该壶的壶身圆润饱满,传统中的壶把被提梁代替,提梁与壶嘴均为有疤瘿的松枝,壶身、壶盖上以葡萄藤蔓点缀装饰,其间几只松鼠攀于藤上拾取葡萄。“松鼠葡萄提梁壶”以新颖别致的造型,充满意趣的装饰,精巧的制作工艺,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她的“三脚竹鼎壶”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老话。采用贴塑的方法,在壶身上缀几片竹叶,以小见大,化繁为简,一叶而见竹林。取一段竹子,缓缓弯曲为壶把,翘首而立为壶嘴,自然横卧成壶钮,表现出竹子的千姿百态。壶底一改传统式样,用三个乳鼎支撑整把壶,寓意人生在世,需要相互支撑,鼎力相助。这把壶也表达了她乐于助人的豁达心态。

  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对紫砂艺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范菊华的从艺心态更加淡定,早已不再是为做壶而做壶,为生活而做壶,而是为了自己对紫砂艺术的喜爱。1996年,丈夫潘其生与她一起创办了蜀古建筑陶瓷厂,她由一位紫砂艺人成为一个堂堂的老板娘。企业生产紫砂外墙砖等产品,效益不错。有人劝她不必再辛辛苦苦地做壶,只要把企业经营好就行了。她对丈夫说,企业的经营管理以他为主,她的主业还是做紫砂壶,她的位置还是在那泥凳旁。企业一直办到今天,还在办下去;她做壶也一直做到今天,还要做下去。不仅如此,她还把制壶技艺传给了正在中国美院读硕士研究生的女儿潘师敏。她说,女儿将来可以不从事紫砂这一行,但作为陶艺世家的新一代人不可以不会做壶。她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正在中国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紫砂高研班进修造型设计专业。她依然在紫砂艺术上寻求新的突破。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