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紫砂壶一般称为锡包壶,又称“三颗玉”。
极品紫砂壶嵌玉包锡藏家称10年前就有人出价25万元,在一次鉴赏活动的亮点是市民赵先生提供的一件紫砂壶。
赵先生展示的这件藏品是在紫砂壶外穿了一件锡制六棱形“外衣”,壶身简单、明快,线面结合,线角转折清晰有力。壶的钮、把和壶嘴则用三颗玉镶制,这种包锡嵌玉的茶壶在收藏界一般称为锡包壶,又称“三颗玉”。
在中国古代金石类器物中,早在青铜器时代,锡就广范运用于器具制造。如今传世的锡包壶多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作品。当时常常是紫砂名家在壶外包锡,在壶身刻字做画,钮、把、嘴嵌玉点缀。这种造型深受文人雅士宠爱。
赵先生展示的这件紫砂壶壶身有两句诗。一句为隶书体“秋露明珠讵可争其朗润”,落款为“亦山”。以“亦山”为字、号的,历史上比较多,包括明末一个理学家,民国革命家仇鳌,另外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亦山”也几次提及。在清代两位书画家王沅、李峦的字、号也同为“亦山”。
另一句诗为行书体“落日乐壶上春风啜茗时”,落款为“王洽”。不知这个落款者与晚唐善于泼墨的王洽是否有关系。
打开壶盖,在壶底有“杨彭年制”的款,杨彭年是清代紫砂大师。创造活动主要在嘉庆年间。作品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善于配泥,壶嘴不用陶模,用于捏制,与壶形谐调一致。历史记载,杨彭年曾与瞿应绍合作紫砂锡包壶。但这把壶并未留下款。
赵先生告诉记者,这把紫砂壶在十年前就有藏家开出25万的价格,自己没有出手。目前属于非卖品。
【名称】:玉盖包锡壶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尺寸大小】:高10.5厘米宽18厘米
【文物简介】:此壶形体方中带圆,骨肉亭匀,弯把、直流,气节豪爽。壶盖由整块白玉雕琢而成,贴切落落大方。壶身镌铭:“大彬抟沙复初范锡斟之酌之逾圭璧,道光五年中秋,石梅。”另一面刻:“烹茶图”。底钤“红珊馆制”篆文方印。为方家特定制的玉盖包锡壶。朱石梅包锡壶留传较多,由他设计壶样供人制作,有时自己也动手制壶。印款有“石某摹古”、“石某仿制”,且有“道光十有九年石梅监造”等印款作证。
【制造人简介】:朱坚,字石楳,浙江绍兴人。嘉庆、道光年间书画家,擅长人物、花卉,且工鉴赏,多巧思,紫砂胎包锡壶是其创制。著有《壶史》一书,惜已失传。紫砂锡包壶,用白玉作盖、柄、钮,非常别致,曾风行一时。但是包锡紫砂壶,掩盖紫砂本来面目,很快被壶艺家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