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2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紫砂器,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夕,可以说是急剧衰落阶段,从1949年以后到今天,则是复苏和进一步大发展的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到1937年上半年,宜兴紫砂业仍在缓慢地发展。据1919年的有关数据记载,当时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仍然“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各种陶窑四十余座。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集中在蜀山和川埠;龙盆、罐头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和白宕;缸翁类集中在汤渡。整个窑场工人近六千人,临时工则因季节而增减。这一带的居民通常全家参加陶业劳动,或碎土,或炼泥,或徒手制坯,或户外晒坯,或研制釉料,或绘画施彩,或书画雕刻,或装坯烧窑,男女老幼都不例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是宜兴紫砂业的急剧衰退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丁山、蜀山窑业区的厂房和民房被毁者达六百多间,陶窑完全被毁者十二座,还有一些陶窑被侵略军改作炮台或碉堡。当时宜兴陶业情况是“大窑户逃往外地,中小窑户无意经营”,“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到四十年代初期稍有恢复,但年产值最多时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1945年抗战结束时,宜兴还保留有陶窑六十四座,但到1949年前止,产量最多时不过开烧四十六座。1948 年是抗战结束以来宜兴陶业较旺盛的一年,全年共烧了二千七百四十窑次,但仅为1936年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七座紫砂窑中只开烧了三座,全年只烧二十窑次,烧造的品种也只是一些茶馆所需的普通粗茶具。而紫砂业在整个宜兴陶业中的比重,也从1936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下降到1945年百分之八点九。曾经有过六、七百人的紫砂从业人员,到1949年前只余下三十余人。
由于紫砂器的销售量猛增,以及为了迎合国内外资产阶级和达官贵人爱好古董的需要,紫砂器的艺术水平在此期间明显下降。但也有少数艺人坚持工艺创作,有他们独到的艺术贡献。
程寿珍(公元1858—1939年),别号“冰心道人”,他擅长制作“掇球壶”及仿古紫砂壶。所制掇球壶端正完美,稳健丰润,犹如大小双球迭垒,曾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与博览会的奖状。同时得到奖状的还有紫砂名艺人俞周良所制的“传炉壶 ”。又如范鼎甫,他不仅善于制作紫砂壶,而且擅长紫砂雕塑品,他的大型雕塑作品—“鹰”,曾在1935 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黄玉麟:十三岁起就学习紫砂技艺,造诣较深。他的作品形制工整,严谨不苟,在选泥配色上也别出心裁,不仅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等传统名壶,而且还开拓了制作紫砂假山盆景的新途径。他所制盆景或奇峰巍峨,或层峦叠嶂,或掇以瀑布、小桥和亭台房舍,妙若天成。晚年时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思,积多日方成,时人常以重金购买,可见他名声之大。
汪宝根(1890-1954年)号旭斋,宜兴蜀山人。早年随伯父、清末名家汪春荣(生义)学艺,与壶艺大师吴云根、朱可心为同门师兄弟。出师后曾在宜兴吴德盛公司、上海铁画轩公司任技师。1935年,他制成大东坡壶与三友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获优等奖。汪宝根曾与清末紫砂名家黄玉麟是邻居,常常向黄玉麟请教,学到了不少制壶绝艺,并以樱桃小包嘴制壶而闻名壶艺界,汪宝根身材矮小,但精力过人,制作不满意随即毁之,不做到尽善尽美绝不出手,虽制作较多但求者难得。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苏镇江,随父来宜兴川埠上袁村定居。1910年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砂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钤于壶柄,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1934年吴德盛定制销往日本的300套小花盆,因期限紧迫,他率先创用模具制作,提高效率,速度加快,如期完成任务。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使他接触明清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造型特点,研究制作手法,把握住各前辈名人造壶的形和神,成功地复制时大彬、陈鸣远、徐又泉、陈光明和陈子畦等作者的作品。 1948年参加上袁壶、缸生产合作社。1954年10月王寅春带着小儿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吴云根各带一个班作为成型辅导员。1959年、1960年2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曾带2批艺徒。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礼品“13头咖啡具”、“5头梅花周盘茶具”,创作“玉笠壶”、“八方盅钟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特别是与著名画家亚明合作的“亚明方壶”和“高瓜棱壶”,这简明的基本形体,经2位名家合作,创造了具有文人特点的艺术佳品。 他为人宽厚诚朴,乐于助人,他很关心艺徒的成长,在辅导中,发现艺徒在制作手法、使用工具等方面有问题,总是热情指导和帮助修改。1970年,许多职工看到他做的“牛盖洋桶壶”使用后光泽润和,十分羡慕,都想有1把。他连干几十天,共制50多把,分赠给大家,至今传为美谈。他74岁时创作的“裙花提梁壶”集筋纹和半浮雕等,将多种手法融于一体,造型典雅俏丽,线条流畅,充满情趣。 王寅春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称。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王寅春技艺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方器及筋纹器造型上。代表作品除前提及的,还有铜锤六方壶、汉君壶、小梅花壶、高流京钟壶,以及各种花盆、花瓶、花插等共达60多种。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将不可磨灭。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
裴石民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14岁拜宜兴大浦姐夫江祖臣为师,年少成名,又得名家王东石指点。22岁到江苏利永陶器公司制作紫砂,技艺闻名江南,博得“陈鸣远第二”的雅号。宜兴名士储南强在苏州发现明代供春《树瘿壶》,经名画家黄宾虹考证,黄玉麟所配壶盖与壶不相符合,为此储请裴石民重新配置,并请金石家潘稚亮刻上铭文,后将此珍品献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裴石民的代表作品有:串顶秦钟壶、三足鼎壶、素身圆裙壶、梅段壶、松段壶、五蝠蟠桃壶等。作品以中、小件为主,每种式样多则五六件,少则二三件。他眼界高,修养深,器物造型古朴完美,在紫砂艺苑中别树一帜,求新求变的精神颇能启迪后人。他制作细货,每件作品都极费工时,以超凡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制成清秀不俗之壶,故没有大批量的作品出现,藏家得之,珍为稀宝。
吴云根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1915年,由江苏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人技师,历时三年,此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炭釉炉试验烧成的炉均紫砂彩釉陶,成为近代宜兴陶艺界向外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大批学子在其扶掖之下,步入紫砂工艺殿堂。现今著名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最早由他亲沐教泽,并推荐于师弟朱可心处学艺。他长期从事学院的艺事正规教学,十分重视紫砂陶艺的写生技巧,尤其对竹的形态特别关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导艺徒们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他的制壶风格朴实稳重,擅长光素器、筋纹器制作,于仿制传统产品中别抒机心,善作变化,给人以新颖之感,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质表达主体,主体与附件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鲜明得体。造壶讲究整体的气韵,端正稳健,有挺拔之势,流、把、肩、盖处用线过渡十分流畅,触觉舒适、便利、实用;营造艺壶,讲究虚与实、方与圆的对比效果,使壶富有浓郁的古色古香的韵味,点缀装饰细腻逼真,整体造型布局匀称,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气。
任淦庭(1889年-1968年):又名干庭,字缶头,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
出生于世代书香门弟,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家境贫寒,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芦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理画稿。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芦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锺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得体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朱可心(1904-1986年)原名朱凯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14岁拜汪生义为师,与吴根云结为师友。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具。次年,精心制作云龙鼎和竹节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携作品云龙壶、圆松竹梅壶参展。1959年他以合作社代表的身份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被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出国展出,并获一等奖。1959年他费时4个多月精心仿制南京博物院珍藏圣思桃杯获殊荣。创作旺盛期,设计制作了如意壶、云玉壶、高峰咖啡具,迎宾酒具、万寿壶、碗梅壶,可心梨式壶等,许多式样成为紫砂工艺陶畅销产品。1964年他精心仿制陈鸣远包袱壶,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朱可心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朱可心是一位不断进取的艺人,作品多洋溢时代气息。壶艺风格浑厚淳朴,法度合宜,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他辛勤培育紫砂塑器技艺人才,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等均为其弟子。
顾景舟
顾景舟,又名景洲,号瘦萍、壶叟、曼晞,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陶瓷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宜兴市政协常委、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1915年生于川埠上袁村陶艺世家。18岁初中毕业起从祖母学艺,后即在宜兴紫砂工艺界中崭露头角,跻身于名手之列。具有较深的文学艺术素养,熟悉陶艺工艺学,对紫砂历史的研究、传器的鉴赏与断代有独到之处,并发表多篇论著。在技艺上精通各式壶艺制作流程,且善创新仿古,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在5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不仅为我国古老的紫砂工艺开拓新路,争得荣誉,且“桃李芬芳”,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材,出于他门下的紫砂工艺新秀有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高海庚、周桂珍等,不愧为紫砂史上的 “一代宗师”。代表作有:汉云、雪华、鹧鸪、提壁、上新桥、凤嘴壶、僧帽、仿鼓、石瓢、牛盖莲子等,其中牛盖莲子、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并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蒋蓉(前排中)
蒋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协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高级工艺师。1919年生于陶都宜兴潜洛,1931年高小毕业,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班结业。11岁从师父亲及伯父学艺,1955年入蜀山紫砂陶业合作社,1957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擅长花货象生器创作,生动具真,别具一格。1988年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者、艺术人员代表大会。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