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葛明祥:玩壶新说

葛明祥:玩壶新说

时间:2014-01-20 来源:紫砂之家

   随着国内紫砂陶市场的不断红火,玩壶队伍日益庞大,围绕紫砂茶壶展开的各种议论十分热烈。然而,由于这个行业和市场缺乏科学公正的权威机构把关,并且没有完整的、专业的、放上桌面就能服众的标准和依据,群龙无首,各说各的“道理”,尽是能人“行家”,特别是针对某些焦点问题的疑虑和对话异常活跃,众说纷纭,但却十分无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走进紫砂行业以来,经历的相关是非实在不少。而今,所面临市场和玩家的提问,业已到了最深刻、最复杂和最广泛的地步,也感觉市场是最乱、误区最多的时候。面对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真让人感慨万千!在此,我想尽最大努力,非系统性地就事论事,表述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相关意见,希望能为玩家带来一点小小的帮助。但由于水平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到,只能供大家参考而已。

吴永宽 原矿底槽清《石瓢

  一、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

  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土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没有人提过。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也都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市场及玩家又怎会知晓这些内容的真伪呢?本人有幸,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自从85年走进紫砂陶以后,则三天二天总是跑到井口去仔细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感性,这对我后来研究和配练紫砂泥是很有帮助的……。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内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对于市场玩家而言,想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文章,跟着凑凑热闹而已。然而我以为,矿源的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而材质结构、比例配方倒可以让玩家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真有意义的内容,领略其中的部分美学意韵。

 

  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谓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没有真正的认知。十几年以前的五个紫砂厂,都有各自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配制工厂所需要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都有五至八种以上的品种。而大多数品种的配制都需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不同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添加一些金属氧化物分散混入,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有害制坯的游离硫酸盐。只有那种用同一种泥矿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泥才叫“清水泥”。按理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天然纯矿泥料,然而,由于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人喜欢真正的清水泥作品。而现在市场上许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其实是在卖概念。

  有关添加化工料的话题,是近年来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关注焦点之一。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析:

  1)有史可查

  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有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工色料。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朋友收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推测到其历史的事实。而民国以来,色料的使用就更加品普遍。原先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可人解释清楚的情况下,给予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些精神安慰,倒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素菜、水果都是用过农药化肥的才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性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谎言有时却偏偏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安慰剂。

 

  2)有据可查

  到目前为止,我只碰到一位壶商,在与我还不太熟的情况下,直接告诉我,他店里几大橱窗的壶,都是加化料的,不加化料不行,做出来的壶没有“水色”,没人喜欢。他很坦率,也讲出了一个实话。凡事有个度,在一定的成熟的配方下,加入微量的金属氧化物,改善色泽及泥料的表现力,完全可以做到无毒、美观。清当然,我是清水泥的坚定拥护者。我喜欢不加任何金属氧化剂,以单一矿料直接粉碎炼制的泥做成的壶。但是谁能保证?这样的东西毕竟很少。品也只有相信来原渠道和作者人品了。其实在紫砂原料中,加入其它富含有某种稳定的金属元素的矿物,可能就会少了很多争议。以前没有纯的氧化钴,就用含有氧化钴的矿物粉碎后加入紫砂料,比如早期的绿泥,民国绿。现在加入纯的氧化钴,发色就没有民国绿漂亮和丰富。, h我们要坚决反对的是:用劣质陶土,或者外来陶土,加入超大剂量的金属氧化物,用以蒙蔽壶友的做法。

  有兴趣和机会,就学习一下泥的知识;但是,这个的确很难,很深奥——这种深奥也参与形成紫砂的丰富内涵。要是一样东西你一眼就能够看穿,一点想象和说道的余地都没有的话,你还会玩这种东西吗?刚出窑的原矿料无任何添加的壶,是灰头土脸的,要几泡茶过后,才有一点生机。一般两三周的频繁使用,就有水色,而且色泽还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经过一两年的使用,就宝光出现。但是,并不是原矿料的表现就一定好。泥料的炼制方法,颗粒级比、配方;制作的手法,比如明针的多少;窑烧温度和气氛;等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泥料的质感和表现力。原矿的东西,普遍显得“粗”,——精选是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而且现在泥料都不舍得浪费。

 

  3)有据可依

  在紫砂陶土中确有一些化学性质活泼的无机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铜、氧化铅等。原因是这些金属氧化物性质“软”,在水中很容易析出游离离子,何况茶水中有许多酸性物质呢?事实是市场上可能会有添加了那些活泼氧化物的泥料所制作的茶壶,但毕竟还是少数。当然,这个也不是外行能看得出的,因此,不懂就不要装懂!以免添乱。而那些为“好看”而制作的壶,为了某种色调效果,虽然添加了一些不能使用的东西,但基本上这些壶没有人用来泡茶,也就大可不必太计较了。至于有人传谣在紫砂陶土中添加玻璃水的说法,那是他们不太懂得陶瓷生产了。玻璃水又称水玻璃,化学名称叫做硅酸钠,是增加泥浆流动性的一种介质,只有注浆成型的泥浆里和外表喷浆时才用得到。如果加入紫砂土,能增加其粘性和游走性,而且会使表面起“面头”而无法修光,根本不能用正常的制作工艺来做成茶壶了。因此,加水玻璃来增亮茶壶的说法,纯熟无稽之谈!

  4)有法可循

  为了追求色泽效果,在泥料里添加一些必要的、性质稳定的氧化色素后,一定要将所制茶壶的结晶度烧足、烧透,否则,制备色素过程中所残留的一些没有完全反应的金属离子,还是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鞣酸和某些生物碱的茶水结合而被喝进人体,这无疑是对人体有害的。(问题是,某些需要色彩表现的茶壶,往往是不允许烧足温度,否则就颜色达不到艳丽的要求。因此,只要不去挑选花花绿绿或者半生不熟的茶壶使用,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和担心紫砂茶壶有没有毒害这样的问题。)。另外,在配制泥料时所加入的碳酸钡(除霉剂),虽然是微量,要是没有经过足够的温度烧结,万一在茶水作用下产生游离钡,所导致的结果倒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壶体的烧结程度最最关键。而事实上,吃足窑火的紫砂茶壶才能算是好壶,(紫砂陶的常规烧成是氧化或者中性),尽管烧透后会出现一些铁质疵点,这确实天然好矿源所难免的,而烧足的壶使用后产生的效果也会显得特别美好。清代的大亨壶真正是好!他的壶方方面面都十分讲究,火候也烧得很透,且大部分都有点“过火”,而这又偏偏是大亨壶的一大特点!应该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吴永宽 原矿底槽清《鸭嘴龙旦

  二、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

  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现在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料)→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规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分)→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黑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开采丁蜀镇附近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而原料总厂所产泥土的90%以上是供应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除从黄龙山矿出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应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配成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紧张了,它就必然成为了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现在许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附近的矿土似乎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富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

 

  这个问题,我曾见到一位行家在他写的书里有提到过。但更多的人从来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估计要不要真正弄清楚也许并不重要,不过,既然要让大家知道点什么,还是应该尽量给出个究竟才对吧。其实一个人要对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复对比总结的过程,要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相关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比如乡下一位老壶公,做壶几十年,施工精到技巧娴熟,可他用的料从来就是买成品泥,然后只需在家做坯就是,用不着自己去弄懂矿源、研究配方、炼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说出个紫砂陶土的一二三来,这不是在为难他么?然而,为了应对一些客人的提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标准,只要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内行”就行了,更何况谬误传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似乎这样他就变得更完美了……(可笑)。事实上,要真正认识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代泥矿却有十几处,如果没有下工夫认真地逐一考察采集;如果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因此,流传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 和“法宝”。

  紫砂泥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区分。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皂青”清水泥,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五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皂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皂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无论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层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越。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也就越来越无法讲究,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样一来,底皂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当然,不管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紫泥,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不过,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再谈谈另外的几种泥料:

  ①缎泥:在我们看到的古旧紫砂壶中,有色泽深浅不一的好多种米黄色缎泥,颜色有偏黄一点的,有偏红一点的,有偏青一点的,也有偏灰一点的,所蕴含的颗粒也有好几种目数。事实上,近代正统的缎泥是由黄龙山绿泥掺入少量紫泥而配成的,比较标准的配比是85:15,改变它们的配比就能导致其最终色泽效果的改变。有资料上说丁蜀镇有个“团山矿”,那里开采出来的泥就是缎泥。然而,自从我开始研究紫砂泥以来,却并没有见到过那个“团山”,也没有“团山矿”,我想,那个“团山矿”也许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由于本山矿藏的泥土是相互间夹存在,所以开挖出来常常有些夹杂。早期的缎泥也是因出矿就已经有绿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其色泽必然无法一致。再则,绿泥和紫泥一样,有也颜色深浅和质地软硬之分。因此,现代的缎泥是属于调配泥,不是由某矿开出来的单一品种泥料。根据绿泥破碎的方法,过筛目数的大小,就决定了其含砂的数量和颗粒级比。由于缎泥的含铁量低而含钛量相对高些,因此缎泥的烧结温度比其他几种紫砂泥要高,老一点的矿料所配成的缎泥甚至要经1200℃的温度才能烧透。

  ②墨绿泥:它是由单一绿泥(也可加入少量紫泥)添加氧化钴、氧化铬绿等配制而成的一个品种。不加色素的任何一种矿料,都不可能烧成深绿色。民国期间的有一批绿泥,听说是在本山绿泥里同时加入了钴矿原料和铬绿色素而炼成的,虽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钴,但和加氧化钴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钴矿比氧化钴成分复杂。所致最终发色有别于添加氧化钴而形成了一种特殊色调的‘民国绿’。钴矿加入紫泥中使其发兰发紫,也和加氧化钴大致一样的结果。同样,锰矿也可用来加进清水泥而使其发紫。至于安全性,应该说添加已经反应提炼而成的稳定氧化物更为合适。

 

  ③黑料:有二种选料配方。一是用紫泥作为基料,二是用绿泥或白夹泥作为基料,添加铬、铁、锰、钴的氧化色素调配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已经合成的黑色素来配制。用紫泥所配的黑料最终是黑中带点紫红,这是因为紫泥含铁量高的原因所致。而用绿泥或白夹泥所配黑料的结果是黑中带些青蓝色。二种虽都是黑泥,但结果却有些差异,有人喜欢偏暖一些的紫黑色,有人却也喜欢冷俊的青黑。不加氧化色素是不可能配出黑色泥料的。山东黑陶的黑其实是燃料碳素渗入的结果,故温度不能烧高,否则就褪色,因其原材料基本是接近白色的。

  ④红泥:是由小红泥(黄色泥性块状)加大红泥(砂性硬块状)配成的泥料(其中小红泥为基料,大红泥为骨架),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热烈,鲜艳的颜色,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更具体地讲,朱泥是精细的红泥。明清时期,朱泥一直是制作小品壶的最佳材料。鲜艳欲滴的朱泥小品始终倍受玩壶品茗之土的青睐。朱泥中的梨皮砂效果,即是根据设计要求调配进的目数较小的大红泥颗粒。由于小红泥细腻滋润,含铁量高,耐温低,烧结后的密度和玻化程度都高,吸水率又低,是质地最精致的紫砂泥品种。

  除此之外,由于各种紫砂泥之间都可以随意混合而变为另一种色调的成料。因此,紫砂泥颜色的品种,实际远不止五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原料进行混炼,配制出意想需要的泥色。但不管如何调配,总只能局限在“五色”的范围以内。至于有些“聪明人”把本来不属于紫砂的许多杂泥,拿来依赖化工色素调出的这样那样的泥,实际已经不属于传统概念之中的紫砂泥。这种泥做成的茶壶,普通消费者当然是很难辨别,但把市场弄得这么大,全部要用真正本地黄龙山中的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也是形势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三、紫砂泥品种的命名

  几百年以来,紫砂陶土品种的名称并没有尺度的谱考,从来是以其天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玄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从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其中,惟独作为黄色调的缎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土壤相区别,又由于其色调极似绸绢缎的黄颜色,故而命之谓缎泥……(本人的观点而已)。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决定其终极的色相。因为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因此就泛起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然而,市场上的模仿缎泥也都有这些颜色。

  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全黄缎”。但不管如何,没有尺度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终极准确的判定。假如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临狂热的市场和目眩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定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托的部分和机构来依靠,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当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