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0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当今。始于北宋是因为漫长的制陶史,使宜兴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陶器的品种也不断增多,聪明的陶工已在大量的粗陶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独特的紫砂材质,可以做一些精致的日用器皿,如煮水的壶和喝茶用的盏等等,如“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中的壶,就是用紫砂泥做成用来煮茶的壶,又如“阳羡紫泥泛春华”中的紫泥,就是用来喝茶的茶盏而非茶壶。至于成熟于明清,则是因为明中晚期的饮茶方式己由饼茶烹煮改为散茶冲泡,宜兴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为中国的茶文化登峰造极提供了更有利于发茶、也更有利于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独特器具贡献巨大。兴盛于当今,则是泱泱中华从未像今天这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社会和谐,既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喝茶更是精神升华的饮茗品茶,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紫砂工艺的发展与提升,所以宜兴紫砂为茶而生、因茶而兴的说法十分贴切。
宜兴紫砂因资源稀有、做工精良、户型丰富、泡茶上乘、装饰高雅,独特人文等方面的价值,鹤立于世界陶瓷艺术之林,让茶人、文人情有独钟,已成为当今玩家、藏家、投资家追逐热捧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艺术品,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带来了宜兴紫砂的繁荣昌盛。
周忠兴 天青泥《玉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宜兴紫砂陶生产,把散落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组建紫砂陶合作社(即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让传统的紫砂壶工艺获得了新生,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计划经济的桎,梏扼制了艺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改革开放又让宜兴紫砂创造了辉煌S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乡镇工业发展中宜兴紫砂的蓬勃生机,不得不提到紫砂壶工艺二厂等一批乡镇紫砂企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一家工厂、紫砂从业人员不足千人的情况下,只能说宜兴有紫砂产品,到如今的紫砂从业人员数万之众,己成,为一个庞大的紫砂产业,这是一个奇迹。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紫砂认伍中的技艺人员就有2690人至2010年止),而在市场活动中,紫砂名人的作品已成为最大的亮点,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紫砂工艺二厂当厂长,除了跟随徐汉棠,进厂的徐达明、徐雪娟、史志洪兄妹,当时还有进厂的一批青年小毛头、小姑娘,现在有不少已是小有名气的制壶名家,如房玉兰、范早大、唐燕萍,孔良法、史亚琴、徐建国、史科琴、范乃君、范其华、潘小忠、冯勤芳、陈健、范淑娟、范伟群、史小明、徐青、范荣仙、盛中杰、酒叶琴等等(原谅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有的已经是高级工艺师,大部分也已评上了工艺师、助理工艺师职称,他们较好地掌握了传统的制壶技艺,都能熟练地临摹一些传统的经典之作,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卓越、追求创新,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风格。由差不多时间进厂,一同拜师学艺,到各立门户生产经营,成为当今众多制壶艺人中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不仅如此,近年来他们又在松散的状态下,主动联合起来,以团队的形式,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受到了玩壶人的关注,作为正当年富力壮这么一个制壶群体,他们中间有的人也早己带徒授艺,把传承紫砂技艺当作自己的责任。
时代在发畏,社会在进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工艺,也将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紫砂工艺亦然。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的创新,重要的是,这种创新,根不能离,魂不能丢;再怎么变化,一把紫砂壶,选料要优、造型要美、工艺要精、功能要好,人文精神不可缺失,做壶人要提高的不仅仅是技艺,人品的提升更为重要。我一直在讲,做壶人成名建作品,而成品后则要靠人品来支撑声誉,否则,即使你头上罩着无数的荣誉光环,也不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大师。
衷心祝愿当年的小毛头、小姑娘,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制壶工艺师们,在艺海中搏击,不断有新作品、好作品问世,成为盛世紫砂中的一代骄子。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