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5 来源:紫砂之家
根据紫砂发展的大致走势,笔者归纳成了以下几点,首先是紫砂的初创期。曾经出土过的羊角山窑厂的紫砂陶残片,这是所见到的最早的紫砂陶,但因都是碎片,而无实物,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宜兴紫砂壶自创始以来,将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紫砂的艺术美、紫砂的深厚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紫砂陶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从创作初期到兴盛期,经历明、清、民国至现代,紫砂的发展可谓空前进步。江南水乡人文荟萃,陶都古韵,紫砂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而紫砂良好的实用性和独特的工艺更是备受赞赏。紫砂艺术是完美的,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值得人们去推敲深思的,紫砂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茶文化与陶文化,韵味悠长。
宋元至明初,出现了一种可以盛水煮水的无釉砂器,这个时期的砂器也被称作是宜兴紫砂器的初创期。根据紫砂的发展脉络,可以归纳出紫砂发展的各个时期,清晰地概括出紫砂的发展进程,显著的特征和风格特点、艺术形式,由此推断紫砂的发展走向。
根据紫砂发展的大致走势,笔者归纳成了以下几点,首先是紫砂的初创期。曾经出土过的羊角山窑厂的紫砂陶残片,这是所见到的最早的紫砂陶,但因都是碎片,而无实物,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从万历年间到明代末年,紫砂逐步开始进入了正轨,这时期紫砂第一把被历史学者们公认的茗壶供春树瘤壶诞生。这一花货艺术的形式,也为紫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供春被公认为紫砂鼻祖,供春作壶时,工具和工艺都不成熟,“指纹螺隐”、“斫木为模”、“削竹为刀”奠定了砂壶生产专业化和艺术化的基础。
供春之后即出现了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为紫砂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董翰开创了菱花式,赵梁开创提粱式。陈仲美明万历时人,江西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制壶高手,后到宜兴从事紫砂陶艺。他将瓷器工艺与紫砂工艺和谐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重镂透雕”的紫砂技术,将紫砂的工艺和装饰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问人,是“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并且以文人爱好,从大壶到小壶的转变,开创了文人风气。还有李仲芳、徐友泉,被人们誉为“壶家妙手称三大”。从明代的初创期到发展期,然后再到明末、清初的兴盛期,紫砂的风格和壶式特色也在慢慢的转变。
明末清初是紫砂的一个兴盛期,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清代的陈鸣远擅制茶具、雅玩,并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当时还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基袒、杨友兰、王南林、邵德馨、邵玉亭为清宫廷烧制彩釉砂壶等等。壶式千姿百态,从清康熙到乾隆晚期,仿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器和水平壶等等,装饰工艺达到顶峰,此外紫砂的装饰陶刻、泥绘、粉彩、雕塑、贴花、珐琅彩、彩釉等等受到人们的欢迎。陈曼生是金石篆刻的个中高手,为西岭八大家之一,擅长书画,他把金石篆刻以紫砂陶刻的形式正式引入紫砂的装饰之中,并且亲自设计紫砂的款式和造型,亲自刻绘,开创了文人参与紫砂创作、设计、装饰的先河,使得紫砂器拥有了文人气息。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也使得紫砂返璞归真,展现本质之美。
到了民国时期,紫砂各种风格的壶式、装饰开始出现,包锡、包金银铜,镶嵌金银丝,作为对外出口的器物,后期因战乱不断,紫砂一度停顿生产。战乱多年以后,紫砂壶生产逐步恢复。出现了近现代七大老艺人,顾景舟和蒋蓉、朱可心、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等等,进入紫砂艺术创作的巅峰。
紫砂艺术发展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从仿古作品到千奇百变的造型,紫砂界不断出现新的造型和形式,紫砂艺术也出现新的发展模式,从初创期到紫砂的兴盛,紫砂经历了许多变化,更加绽放光辉。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