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30 来源:紫砂之家
“人间珠玉安足取,不及阳羡一丸土”。紫砂壶是我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相传起源自明朝正德年间。其制作原料是紫砂矿土,由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通称紫砂泥。因产自江苏宜兴,又称宜兴紫砂。紫砂壶因其特殊的双气孔结构,能够彻底吸收茶香、茶色与茶味,使用越久茶味越是隽永醇厚,有“一壶不待二茶之说”。
紫砂名家泥塑艺术――“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紫砂壶可称为目前世界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陶艺名家,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据记载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创始人是嘉靖时期的供春。自明朝起500年间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
供春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把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在制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而是用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制出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在当时名声显赫,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称。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但却令人如见其壶。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供春弟子时大彬、李仲芬与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独树一帜,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古朴雅致,妙不可言。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成紫砂壶,所制壶器以制工精细、古朴庄重、器型厚重别致著称。
紫砂陶艺发展至清代无论在器型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重要的陶艺大家有陈鸿寿、杨彭年。陈鸿寿,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紫砂陶艺大家之一。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也确实将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对于紫砂陶艺,陈鸿寿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紫砂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便是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陶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他与杨彭年的合作所制成的紫砂壶,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虽然制作艺术并不及明代精妙,但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紫砂底蕴本色流动――“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对于紫砂陶艺与品茶艺术古代文人都有不同感悟,如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较著名的有苏东坡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指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1595年张源所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更加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因此使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紫砂壶属于文人艺术,所追求的古朴雅致也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国画中的文人画一样,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如果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那么所体现的就是另一种文人画的形态。紫砂壶一方面以艺术品闻名于世,形制优美、颜色古朴。另一方面又是实用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除了在泥料、工艺、款识以及年代等方面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其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上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个紫砂壶上都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金石篆刻以及诗文铭刻,因此紫砂壶的“美”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之美。它的美体现在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体现在其一视同仁的胸怀。爱茶人都知道,喝绿茶用玻璃杯为最好,喝乌龙茶则盖碗为首选,但是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来喝绿茶,也可用来喝普洱茶。自明代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以后,紫砂壶成了最好的饮茶器皿,但那时还只有绿茶。直到清中叶以后,有了发酵工艺,茶的种类多了起来,人们发现,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无论何种茶它都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为首,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乡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显现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真的色泽。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