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紫砂艺术中的佛学体“悟”

紫砂艺术中的佛学体“悟”

时间:2014-08-29 来源:紫砂之家

  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历史浩如烟海,艺坛灿若星河,紫砂壶应运而生,得天独厚,以赏用兼优、朴雅坚致的艺术特征闻名世界。它扎根传统,与民族文化相契相合;它探索佛意,与佛学思想互渗贯通。流长由于源远,叶茂缘于根深,紫砂壶兼收并蓄,是历代艺人智慧的延伸发展,也是雅士文人、佛家学者参与下的完美结晶。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对哲学、文学、艺术及民间风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于紫砂更是因缘深长。紫砂的历史可以一直前溯,从《阳羡茗壶系》中寺僧“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的典故,到《宜兴县记》中书童供春“窃仿老僧心匠”偷偷学习制壶工艺终成“陶壶鼻祖”,再到云游四方的“始陶异僧”指点丁蜀老百姓发掘紫砂土并抟埴致富的传说,紫砂的起源发展从未离开僧人,始终与佛教息息相关。

  紫砂艺术与佛学予人不同的感观,然由形而入神,由表而及里,纵然外态迥然,内核却有相似。紫砂之于佛学,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游离而不悖离,始终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或可说,前者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前者通往极致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探讨紫砂艺术,从佛学入手或能重新打开格局,揭出崭新奥义。

  

《百纳》吕俊杰作品

 

  《百纳吕俊杰作品

  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其一表现在形式的相融。佛学不是科学,不是哲学,而是一切学科的总集,无始无终,又源源不绝,空无一物,又包容万物。紫砂由点、线、面制造出恢弘的视觉印象,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源于自然,突破自然,肖兽拟物,千姿百态,其包罗万象的丰富造型暗合了佛学的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与历代艺人日益精进的技艺,加之书画禅佛的笃修,使其突破工艺品的范畴而迈入堂皇的艺术殿堂。肌理细腻,色泽澄净,古拙素雅的主流审美意识与佛学自有知己知彼的亲近。

 

  紫砂可塑性极强,除了壶的姿态,还可以用雕塑来表现。紫砂雕塑佛像也是紫砂陶艺中极为重要的门类。一代巨匠时大彬就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佛像作品。他雕塑的佛像光华暗隐,神采飞扬,慈悯流溢,动人心肠。“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擎台”,他还借鉴了佛教法器为壶型,创制出经典的僧帽壶,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改进,已然成为紫砂的传统经典造型。

  

《佛海容天》吕尧臣作品

 

  《佛海容天吕尧臣作品

  传统是过去时更应该是进行时,而我更愿意带着过去与未来相逢。我的“禅意系列”作品是对传统的叩问之作,《释迦牟尼佛像》则是对前人的致敬之情。莲花悄绽于各册经文,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禅意系列”中的《菩提》,便是撷取了“莲”之元素。莲花、莲叶、莲子拟作壶体、壶肩、壶盖,以形写意,以意传情,通过技术手法使之曲直适度,纵横合理,蕴酿出处处生莲、丝丝入佛的视觉观感。《百衲》另辟新路,采用佛家僧衣作为主题,充分运用紫砂材料特质,实现最佳肌理效果,对其进行取本舍末的写意式概括。

  百衲衣密缝拼缀的艺术效果呈于壶体,造型凝练而端庄,寓形于意,借以抒发僧人“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的苦修之心。《释迦牟尼佛像》是雕塑作品,是紫砂不同风格的表现,把握客观形象特征,从螺发纹理,到肃穆庄颜,至衣饰褶皱,通过线面疏密、虚实、起伏的互相配合,融入主观能动意象,达成整体的和谐之美。

  思古与求新之矛盾,平面与空间之错综,瘦削与丰腴之增减,无不左右着作品的布局。作品形式的完成过程,便是一次参禅。放下我执,心手两忘,神思不羁游走,本心静气袭人,从工艺至心艺的递嬗,从小我至大道的衍变,从混沌中沉下去再浮上来,从而打捞出最真实的原创作品。

 

  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其二表现在精神的相契。生活的细密幽微处往往语言无力抵达,而艺术从来都是生活的隐喻。诗人白朗宁说,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使其堪当重任的砝码不止是形式,紫砂之所以能沉甸甸地落上人心,让千万人深爱笃好,不止于它本身的魅力,还因为负荷了佛家思想的重量。

  此种结合从紫砂壶铭中最为直观明显。除却清诗雅词,壶铭亦涉佛学内容诸多,有些颇含机锋,宛然偈语。如惠逸公壶铭“山寺静,石钟鸣,一瓢邀桐君”,如曼生铭“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再如东溪壶铭“扫除禅榻净,供养石泉新”,潜陶壶铭“雨足僧分润,茶香客试泉”。句句留香,无穷回味。尤喜曼生“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斗笠能够遮荫,茶能够涤暑,而如今我用形似斗笠的茶壶,这功能究竟是二还是一呢?这中间的玄妙恐怕让佛都无言了罢。

  再比如赵州法师从谂的“吃茶去”典故,想必早已耳熟能详。“有僧到观音院,师问:曾到此间吗?僧答: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师又问:曾到此间吗?僧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在旁的院主不解问师:怎么不曾到、曾到都要吃茶去?师曰:吃茶去。衍出后人“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与“赵州云,吃茶去,使我心,识其趣”壶铭。妙语隽言,反复咀嚼,真似有参不尽的玄机,其中境界,心向往之。

  紫砂古朴温醇,不媚不俗,有“行至水穷、坐看云起”的淡泊,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风雅,有“不附权贵,不负世人”的谦和,它打动古今,也名扬中外,无论显达或微时,始终一如既往,亲厚宽容,这种品格是与佛最赤诚的相对。佛文化缓缓渗透千年,紫砂俨然已是佛文化的外延,从外形的相融至精神的相契,从秉性的妥帖至品格的谙合,紫砂诚然是佛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却也是佛于世间承载传达的最佳载体。它既累积了传统文化底蕴,又非一味的“拿来主义”,通过天赋稀贵的材质的表达,精湛绝伦的技艺的提练,以及对内不断的细化和升华,始终保有自身约定俗成的审美意味及鲜明个性。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往往令其由“玩”进阶为“赏”,由“用”上升为“藏”,由“俗”晋级为“雅”,反复体悟,历久弥新,佛语禅风,心潭微澜,对心弦的撩拨欲与偈语一致。

 

  佛学给予了紫砂最初的风骨,继而在生发过程中丰饶了它的血肉。它从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作为一种弥补存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人态度: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以为这同样适合紫砂艺者,且把这态度归为一个字“悟”,这恰又合了“佛”意。

  缘起性空,明心见佛,放下执念,超越本相,或才有斩获。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入乎其内”也“出乎其外”,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是“求”得,而是“悟”得。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