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明代紫砂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明代紫砂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时间:2014-10-09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茶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紫砂壶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下列各类:几何形、自然形(花塑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时期发展的主流却又有所偏重于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自明代正德到明代末年(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紫砂茗壶以筋纹器造型居多。有些作品受铜镜外形及铜器影响非常明显。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对紫砂壶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这就是当时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壶艺家的崇尚。镌刻楷书签名款于茗壶底部,这是早期紫砂茗壶的落款形式。

  筋纹器是明代紫砂壶造型的主流,其造型特点是将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把紫砂壶塑成花瓣式、瓜楞式等壶形,打破了茶壶单调格局,使壶式造型趋于活泼多样,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意趣。

  明代是紫砂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友泉。

 

  这空前兴盛时期的出现,主要是元代垄断工匠和技术的半奴隶制度式的生产关系,到明代后,逐步得到了解放,从而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瓷都江西景德镇民窑中杰出的造瓷民工陈仲美、昊十九、周时通、崔国樊、吴明官等,纷纷到陶都宜兴改业紫砂,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同时,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 品茶的提倡,促使宜兴紫砂茗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致推崇。如冯可宾的《茶笺》说:"茶壶陶器为上,锡次之。"文震亨的《长物志》 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在文学家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而周高起在《阳羡苟壶系》专著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过前人处也。"由此可见,当时紫砂茗壶生产的发展、兴盛,也借助于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和诸多 著述家推崇宜兴的紫砂壶艺。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促使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茗壶生产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记载的,当属明正德年间的制壶名师供春供春之壶,制品很少,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称为"四大家"。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号茂林,也是明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以"中圆壶李四老官司"得名。起初,名家 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没有用匣钵封闭起来,因而都"不免沾缸坛釉泪。"从李茂林开始,"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从而防止了紫砂壶的沾染釉泪。

 

  明代的紫砂茗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自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 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各擅胜场"的名手。壶形 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

  紫砂壶用的紫砂泥,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我国产紫砂泥的地方,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山东的淄博、湖南的铜官、广东的佛山等地是陶土。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大抵因为那里还是产茶区,紫砂壶与茶文化在那里早早结缘。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