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2-07 来源:紫砂之家
在宜紫砂壶的形制中,几何型的光素器类又可分为方器和圆器两大类,后者主要是采打身筒成型,而前者则是采用精确度更高的镶身筒成型法,此法可制作出各带有角边的四、方六方、八方方器形,甚至连宜兴驰名中外的紫砂花盆亦是采镶身筒成型的基础。
镶身筒技法的成型原则其实不难理解,它有点像裁缝里的立体剪裁,大多是以样板裁切泥片黏合而成的。虽然其操作的原理相当简单,但在成型的难度与精确度上比拍身筒成型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在制程中,对于一部份泥片湿度、曲度掌握不当,或是有任何一个平面歪斜,便会导玫窑烧时,坏身在千度高温下扭曲变形,如此便气势全失,所以镶身筒技法虽然宜兴陶手人人会作,但要达到成器气势挺拔、力度透彻,就非人人能及了。
就制作的技巧而,言除了泥性的掌控、工具的运用等基本要求外,更大的诀窍在于事前预知烧成后的器形变化,举例来说,一把四方壶即使在制坏时作的面俱到,方整平正但烧成后由于泥片收缩拉扯的应力作用,常会导致壶面微微内缩,整体气势欠佳。所以凡是擅制方器的老手,在制坏时不论是壶身或壶嘴,其各个块面相接之,前要将泥片轻微拍弯,使其成为微微外鼓状,如此便可确保烧成之后,互相牵制的泥片收缩能保持平整。事实上,以方器名师潘持平的作品为例,其每个平面亦非百分之百平面,反而片面中央有一种很微妙的鼓起弧度,当然这不是潘持平的工手不足,而是艺人透度这种巧妙的「视觉修正」让金器产生一种中气十足,神采内蕴的精神呈现。至于多大的块面要弯曲多少,全凭个人经验累积,难以口传。
接下来,我们便分段介绍镶身筒成型的一般流程:首先将泥料切成一个个方形泥块,再将泥条以搭子拍打成厚薄一致的泥片《图1》,再以事前裁好的样板(一般用金属片,如铜片、铝片、锌片、不锈钢片和塑料片)按产品设计要求的尺寸,在泥片上裁出所需形状《图2》此时旁皮刀需采「倒角」裁切(一般多为45°),以便两面相接不露出接缝线。接着,以拍子或手指将泥片边缘压实,糊上脂泥互相镶接《图3》,此一镶接动作在全部制程中被频繁地操作,需扎实行事,不可马虎(如脂泥的浓度、平均度),否则极易成为窑裂之隐忧《图4》。待四面接合后,以工具丈量尺寸与角度有无误差,以免烧成后变形《图5》。
裁出底片与假底,将两者合并《图6》,修好角度斜面,与身筒接合《图7》,刮去挤出的脂泥后,用小拍子《图8》拍打结实,以免空气残存于脂泥中,造成窑裂,刮去筒内多余的脂泥。重复前述动作,将壶口泥片与身筒相接,即初步完成壶身。壶把的制作是将较厚的泥片依所需形状裁《图9》,加以拍实、修光即成《图10》。接着进行壶嘴的制作,首先将泥条拍打成由厚至薄的泥片,以较厚的一面作为壶嘴的根部,以样板为范《图11》,采45°倒角将四壁裁出《图12》,用脂泥互相接合《图14》并小心修整内壁接缝溢出的脂泥,以免影响出水,此一动作往往关系着使用时出水的流畅度、圆滑度(圆器尤然),不可马虎。最后再轻加拍打结实《图15》。
接着继续壶身的制作。用旁皮刀将假底周围平行开出圈足,并将假底挑掉《图16》,以同法,开出壶口《图17、18》挑下的盖片可作壶盖之用。以铜管钻出流孔,需留意其排列方式,以免从壶内看去显得零乱潦草《图19》,分别将壶嘴与壶把黏上《图20》,需留意其角度不可歪斜,并确认两者处于同一直线与水平面上《图21》。壶盖制作是一取一厚片泥块《图22》与先前预留的盖片相黏《图23》以刀沿边平行裁下,挑出泥片即形成盖沿《图24》,以工具将盖内刮整修光之后,即可徒手盖上印款《图25》,小心置入壶盖《图26》并以刀修妥接触面即成《图27》。倒转壶身,以「顶柱」支撑,敲印底款及把款《图28》,最后以工具将壶内制作痕迹刮整理顺《图29》。还应用「明针」将全部的块面与线条转折修整一番,使其干净俐落,气势刚健,因为方器的制作,最需重视线与面的整体搭配,两者缺一不可《图30》。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