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17 来源:紫砂之家
1999 年 8 月上旬,一件宋代前期的宜兴日用陶向紫砂陶转型时期的提梁陶壶在陶都宜兴面世。据经手该壶的王先生介绍,该提梁陶壶是 1999 年 4 月间在宜兴某宋代古墓出土的,几经转手,至 7 月间由王先生收购,後又於 8 月间为经典陶坊收藏。笔者几经采访,数度与同好探讨,现将初步考证意见向业界同行通报,以期引起同仁爱好的广泛注意,以便进一步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和研讨。
提梁陶壶的造型特征
这件宋代前期的提梁陶壶,形体圆形呈陶罐状,通高 24.5 公分。腹圆,中间大两头小。腹径腰围达 70 公分,腹直径 22 公分,最大处直径(流至腹直径) 25 公分。提梁把,平桥型,提梁空间 7 公分,把粗直径 2 公分,提梁把跨径 17.2 公分。三弯流,流长 7.5 公分,流孔呈椭圆状,孔长 1.5 公分,孔宽 2.2 公分。平凹盖,盖外口径 10.6 公分,内口径 9.2 公分,盖内侧外径 10.6 公分,内径 7 . 2 公分。扁平钮,盖钮直径 1.4 公分,盖面外径与内径相交处凹平落差 1.5 公分。平底,底径 13.3 公分,底围 43 公分。
这件宋代前期的提梁陶壶,造型特征带有明显的唐宋时期的陶罐造型特征。如果将提梁陶壶的流、提梁把,壶盖及口沿部去掉,可以发现该陶壶与宜兴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的唐宋时期的陶罐造型几乎相近一致。再比较提梁陶壶流部和壶身部(肩线以下)的釉水装饰,也可以明显发现提梁陶壶表面的釉水装饰和宜兴文管会收藏的唐宋时期的陶罐及“唐维和元年”陶瓶釉水装饰相近,只是由於火候上的温度差异而显现色泽上的深浅之分。同样,如果在这一时期的陶罐上按上流,接上提梁把,配上壶盖和上口沿之後,陶罐亦成了提梁陶壶这一造型。这种造型互相转换调置,则几乎成了一件日用陶罐向紫砂陶壶转型的器皿,或者说带有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如果将提梁陶壶的壶身下部去掉,然後将壶身的釉面装饰去掉,则可以发现,提梁陶罐几乎近似早期紫砂日用壶了。用去掉壶身下半部的提梁陶壶同宋代羊角山早期紫砂提梁壶复原器稍作比较,该提梁陶壶在造型上还较为原始,壶体完全接近日用陶罐,提梁壶把空间矮小而窄扁,同早期紫砂器的造型还有一段距离。
通过比较发现,这件提梁陶壶的整体造型既带有宜兴日用陶唐宋时期陶罐的特征,亦带有早期紫砂日用器皿转型时期的陶壶特征。因此,这件出土提梁陶壶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宜兴日用陶罐向宜兴紫砂器皿日用壶转型时期的产物,造型上留有明显的双重特征。
提梁陶壶的工艺特征
这件宋代前期的提梁陶壶,取用红泥陶土为原材质。壶身肩部线以上部位至提梁为素胎,肩部线以下部位 ( 包含流 ) 上釉装饰,材质内外一致。肩线下部壶身中部三分之二部位处通圈有一条明显的火斑痕迹,釉面火斑约长 34 公分,窄处约 8 公分,最宽处 12 公分。火斑直射面为壶体後部,釉面呈黑褐色,壶体前部(包含流)有过火烧焦现象,火斑面不明显,釉面呈淡黄焦白色,釉面有起泡现象,有大小不等的气泡孔若干。
提梁陶壶成型手法为手拉坯成型法。壶内不作任何修饰,留有明显手按痕迹,壶外较为平整。至口沿部用工具修整,口沿线清晰而规正。口沿部位为手拉坯修整後上片加工。提梁接身处有一条完整通圈的肩线。肩线有二种明显用途,一用作上釉部位的标准线,另一用作装饰线,呈现当时的工艺装饰美感,亦反映当时陶工的美学观点。提梁把与壶身用水接法捏接後稍作处理,把与身接处留有明显手指按纹与水模加工痕迹。提梁把转折处有析拗痕迹,痕迹处外有手指按纹捏按痕迹。把呈不完全圆形,表面有一丝水摸加工痕迹。壶盖手拉坯工艺明显粗於壶体,表面粗糙,泥浆程度不足。盖内侧表面有粗颗粒呈现,约相当於现今加工的 15 目至 20 目颗粒左右。盖面外径平面和内径凹面平稳过渡,壶钮呈扁平状,无气孔或其他处理。另外,提梁陶壶整体部位上部较为平整,无明显变形状况,壶身、流部位有明显凹凸面,愈至下部,凹凸面愈多。变形状况愈多。壶身底部往上三分之一处有一圈凹痕现象,该处泥片稍薄,修复加工痕迹不明显。有二处明显凹痕,约 3cmX2.4cm , 2.8cmX3.2cm 范围,壶底较为平整。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发现提梁陶壶在工艺上带有较为明显的宜兴日用陶唐宋时期陶罐的特征:壶体用手拉坯工艺成型,壶身用釉色装饰,壶内不作任何修饰等等。亦带有早期紫砂日用器皿转型时期的陶壶特征:流把用捏接法工艺成型,口沿规正清晰,肩线轮廓周正,肩部处埋较为平整,有工具加工修整痕迹,口盖处理亦较为合盖。特别是红泥材质的选用,已经与早期紫砂器皿为同一材质。因此,从工艺上分析,这件出土提梁壶是宜兴日用陶罐向宜兴紫砂器皿日用壶转型时期的产物,工艺上留有明显的双重特征。
提梁陶壶出土百世的三大忘瑟
从提梁陶壶的历史年代及造型工艺来分析其用途,提梁陶壶属于日用陶器的一种,类似陶罐陶瓷一类的日用器具,具备日用陶罐陶器同样的日用功能。从陶壶的提梁把手设置来看,把手提梁除了日用性,还具有一定的工艺特性,即舒适性、方便性、美观性。流的设置处埋同样如此。因此,由于把手和流的设置,可以这样说,它已由陶罐陶瓷脱胎演变成陶壶一类的日用器皿,属于陶壶这一范畴,是日用陶器器皿造型工艺的一大历史突破。它的用途主要是用来装水、盛水、贮水。功能没变,造型格局则大大推进演变发展。
提梁陶壶同宋代羊角山早期紫砂器出土残器相比较,显然还较为原始,较为粗糙,还带有明显的陶壶特征,或者说带有陶瓷、陶罐的某些特征。提梁陶壶由于红泥材质的运用,取用材质已属紫砂材质范畴。造型工艺上,特别是提梁把流的按接手捏法,口沿、提梁,壶身的工具加工痕迹,都带有早期紫砂器的某些工艺特征。
提梁陶壶的出土面世,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为宜兴日用陶向早期紫砂陶转型时期的转型、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它为研究探讨宜兴日用陶向紫砂陶转型时期的造型、工艺、材质特点、特征及诸多重要因素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它为历史特定年代的宜兴日用陶器皿,特别是日用陶向紫砂陶转型时期的器皿定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同样,它也为紫砂器皿从日用陶转化、演变、发展、定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总之,提梁陶壶对於研究探讨宜兴紫砂陶的起源、演变、转化、发展都具有一定时代的重要意义。它的出土面世,亦是宜兴日用陶向紫砂陶转型时期器皿类的重大发现,是这一历史时期实物器皿发现的一大突破。它为紫砂史学家、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件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