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陶的发展与现状评说

紫砂陶的发展与现状评说

时间:2014-11-19 来源:紫砂之家

  以紫砂壶为主要形式载体的紫砂陶,无疑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也是茶文化走向极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江苏宜兴是重要的产茶区,唐代就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誉。同时宜兴也是著名陶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陶土资源中夹有的紫砂矿泥具有特别优良的材质特点,可塑性好,收缩率低,可以单独成陶而无须施釉,用的时间越长,越发光鉴可人,而用它制作的器皿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于是“茶壶”便应运而生。当茶饮方式由煮茶进步到冲泡阶段,“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阳羡茗壶系》)时,紫砂壶的形式变化便成了社会时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需,同时也获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它的出现是陶器生产过程中独特资源结出的硕果,它的发展则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逐渐变化的反映。

  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的一大门类,紫砂陶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因着它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优良的物理性能,以及工匠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从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更由于它的实用功能(如泡茶、栽花、文房摆设)和陈设性的结合,逐步演变成别具特色的艺术品,与瓷器、刺绣、剪纸、刻花、扎染等其他民间工艺相比,其综合优势是明显的,突破了其他民间工艺品只在工艺美术范畴里运作的局限,直逼艺术殿堂。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式样繁多,千姿百态,能集造型之美于一体,减之一毫则太瘦,增之一毫则太腴,在林林总总的工艺美术品类中,恐怕无出其右者;文人的参与,定制、设计、绘画、撰写壶铭、书画篆刻、著书立说,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风骨和丰厚的文化内容,因而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精髓,也是其他工艺门类所不具备的。

 
  • 一颗印(王昭君)

  因此有人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这是肯綮之论。一代又一代的大匠,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惠孟臣、黄玉麟、俞国良、冯桂林、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等,一批又一批文人,如陈鸿寿、吴大潋、陈继儒、朱石梅、瞿应绍、梅调鼎、唐云、亚明等,合力而使紫砂陶艺既受文人雅士钟爱,也为普通老百姓欣赏、使用。它土味十足,但却融汇了精英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雅”味。紫砂陶成了“俗”的本质和“雅” 的外在形式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成了“雅”文化和“俗”文化交流的同一载体,成了“雅”文化日益走向大众的一种物质存在。

  任何艺术都有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如何体现这些内容的技巧和形式问题,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完整、和谐、统一,是艺术家力求达到的至高境界,紫砂工艺品特别是紫砂壶,它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即便是完全外行或对紫砂艺术陌生的人,在面对“花货”类茶壶时,也能明白这一点。社会现代化,工业文明更多地呈现集约化、标准化的要素,强调个性和艺术差异的手工艺品日益为大众喜爱,从成形、烧成到装饰,能够充分体现艺术个性和原创精神的紫砂陶艺理所应当地受到青睐。

  紫砂陶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御窑生产,不为官家垄断,却受“文人化”思潮的诱导,它自由表达的原创精神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再就是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也比较小,个体创作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从业人员之间的传承得以连续而未中断,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更多地被保存和继承下来……紫砂陶的这些与众不同,既是矿产资源上的优势,也是人文精神上的独树一帜。而当代紫砂艺人的群体性的杰出贡献,则将紫砂陶艺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紫砂陶艺逐渐走进了艺术殿堂,从而为更大的社会空间所接纳,赢得了海内外人士广泛的喜爱和尊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艾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不列颠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澳大利亚艺术馆,香港茶具博物馆,荷兰专题博物馆,都纷纷收藏当代紫砂大师们的作品。

 

  紫砂陶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过几起几落,它的兴盛、发展,与社会的承平状态和文化人的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明万历后期、清康熙乾隆时代如此,19世纪初期陈曼生等人的积极参与也是如此。在摈弃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一统的集体生产形式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紫砂陶的创作和生产又朝着几百年自然选择的经济秩序上回归,古老的手工行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几乎所有的传统民间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遭遇了生存困境,相比之下,紫砂陶的欣欣向荣、生存状况充满活力无疑是个另类,茶文化的升温带动了紫砂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多,喜好紫砂壶、紫砂雕塑和其他门类的产品(如文房雅玩、花盆)的队伍日渐扩大。

  但是在不断升温的紫砂热面前,紫砂陶面临的挑战和遭遇及困惑,并不因它的走红而丝毫减弱,它隐藏着的深层次问题,让许多有识之士为之担忧。

  有人说过: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艺术家为消费者生产作品,同时也为作品造就消费者。创作主体的技艺提高与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是紫砂陶艺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在传统审美观念遭遇极大挑战的今天,在追求感官刺激的当下,紫砂陶素面素心的工艺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作品和产品,充满了浮泛之气,极尽哗众取巧之能事,以庸俗的装饰来媚俗世人。更令人扼腕的是,商品利益的驱动,现代工业手段对紫砂陶的伤害曰益明显,这些手段逐漸侵蚀、改变了民间工艺的内涵,原本质朴的气息面临着被摒弃或变质的境地。它带给人们的素朴的感觉越来越脆弱,这些都是当代手工艺人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体现。

 

  长期以来,农业经济低下的生产力,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紫砂仿制假冒并不为奇,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理念的加强,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和完善,对紫砂陶的知识产权的维护和尊重,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时至今日,一些新品面世,一旦有市场价值,立刻就会被仿冒,以低廉的成本和代用的紫砂泥,粗制滥造出大量“名家”作品或其造型,低价倾销,从而败坏了整个紫砂行业的声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有较高水准的仿冒,几于乱真,带来的破坏更严重。因此一些深受其害的产权人不敢公布自己作品的图片,甚至害怕见诸传媒,担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紫砂知识产权的大量被侵犯,既是受利益的驱使,不遵从游戏规则,从深层次说,更缘于从业人员创新意识的整体淡化。近几十年来,通过创新而成经典之作的数量太少,许多民间艺人看重的是对传统作品外表器型的临摹或仿制,不在材质的充分利用和工艺的点、线、面上下工夫,更忽视文化创新。即便在标榜为“创新”的数不胜数的作品中,也往往以标新为目的,在纯粹的形式变化上做文章,而不是以提供新的审美经验为终极目标。这是一个误区。变异并不等于创新,因为标新立异的东西并不都具有美的本质,没有审美要素的创作都只能是怪胎而非艺术孕育,只有在美的范畴内的形式追求才有意义。这个既简明又深刻的道理,几乎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紫砂艺人和爱好者足够的重视。

 

  在这方面,一些商业化的炒作助长了浮躁的心态,利用报纸、电视等现代传媒大肆炒作,例如有人将许多年前旅游市场见光即叫的蟋蟀原理,应用于紫砂制作上,大吹大擂,美其名曰创新,一只像样的都做不好,却弄出几百一大摊,用规模效应的由头爆炒;台湾某些造假者在近造之壶上仿冒已故的近、当代书画名家的题刻书铭,利用在权威博物馆展览的名誉作宣传,然后待价而沽;个别艺人,无暇作壶,手不沾泥,却到处以壶展销,薄种广收,高价销售,在商业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

  • 福在眼前

  紫砂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如同其他手工艺术一样,是依靠市场的选择来进行的,黄玉麟的“供春树瘿壶”,程寿珍的“掇球壶”,顾景舟的“提璧壶”、“上新桥壶”,高海庚的“集玉壶”等,都作为创新的经典之作而归人传统产品,为紫砂生产输入了新的品种,而相当多的作品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和人们的实用、陈设选择而遭淘汰。这是自然选择,时间对艺术的取合,既严酷又合理,而对于有追求的手工艺人来说,这个自我淘汰的过程则太长,不利于他们的艺术追求和技艺的提高,不利于他们以更为理性的目光去对待自己的作品,他们付出的成本因为时间的久长而太大。建立正常的、健康的紫砂批评,是摆在紫砂爱好者和从业人员面前的共同课题;同时,放在陶瓷行业协会和创作、生产人员面前的急迫任务,就是要有现代观念,依靠版权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制定行规细则,实行产权商标的注册登记,建立和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制度上保护紫砂作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紫砂艺术是传统民间工艺,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茶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这个文化属性是与身俱来的.它的手工含量,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质体现,绝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阉割这种工艺精神,在材质和成型手法上可以探索、选择、试验、丰富和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伤害它。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发展,对紫砂陶的审美变化也日渐为一些有志于探求艺术发展的人所重视。

  发达国家的陶艺创作,往往是个人休闲的产物,注重的是个人审美情绪的渲泄和表达,不需要具有共赏性,而紫砂门类中最主要的品种紫砂壶,是实用性和陈设性并重的,它需要更多的社会认同,而不是孤芳自赏。至于作为纯艺术欣赏意义上的现代陶艺创作,则另当别论。但这种文化要求,并不意味着只能在旧有的形式和造型范围内兜圈子,相反,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一份独特资源的紫砂陶艺,要保持蓬勃向上的艺术生命力,则必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又有合乎时代的审美情趣,这既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更是紫砂陶艺发展的本质要求。

  囿于固有的相对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及思维定势,不少紫砂艺人的艺术观念滞后于社会的变化,在理念的更新和交融上缺乏冲撞力度,习惯于旧有的程式,而少建设性的、开创性的艺术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弘扬紫砂艺术的生命和精神,突破现有的门类规范和创作态势,从而张扬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期形成更有艺术感召力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美学精神,适应现代生活理念的审美需要,无疑对紫砂从业人员也是个严峻的考验。

 

  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形式是个无穷数,充分挖掘紫砂的材质特点,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神,借鉴、融汇现代艺术理念,必然会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紫砂陶的文房雅玩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既有陈设效果又有实用功能的水盂,砚台,仿生花果,仿青铜器物——鼎、尊、彝,各种挂件、摆件等等,直到如今还没有专攻这些领域的大家出现,有如清代的陈鸣远,以工艺的精湛和形式的多样而称雄于世;而越来越多的具有开放性眼光的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在造型、装饰乃至材质的运用上,注重传统的同时,吸收、消化更多的现代造型观念,兼容并蓄,则是保持和发展紫砂文化艺术精神之必需。

  民间工艺,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追求和理念、情操,也最充分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勤劳、美学精神和审美倾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出它们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而作为手工艺术重要门类的紫砂陶,本质上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他工艺无法比拟的,其内涵也是再深广不过的了。文化需要尊重,紫砂文化因为它的独特性,格外需要对它的呵护和发扬,这同样也是对文化创造和历史传统的尊重。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