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6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泥又称“泥中泥”和“岩中岩”,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紫砂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寿县、山东博山、广东潮邑和江苏宜兴等地。
宜兴自明代正德以来,用当地紫砂原料制作茗壶。由于紫砂属于稀有矿物质资源,原矿储存经过几百年的无休止开采,上等原料已日见枯竭,加上开采岩中泥的紫砂投资很大,因此,历史上保持完好的名家茗壶,一直为国内外收藏界所追捧。紫砂原矿质坚如石,这种块状岩石自矿层中开采出来后,首先经露天堆放,风吹雨打数月后,自然、松散如黄豆般大小,再用石磨或轮碾机碾碎,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最后倒在容器中加适量的水拌匀,就地揉成湿泥块,我们称它为生泥。把生泥用木槌压打,重复数十次,就可以制成待用的熟泥。
紫砂熟泥可塑性极好,成型后坯体强度高,坯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率小,为各种各样的品种、多姿多彩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施艺条件。难怪清代著名诗人汪文柏赠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
大家知道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名家辈出,当中出现许多享誉世界的美术工艺名家,如时大彬、徐友泉、徐士衡、邵文金、邵文银、沈子澈、邵正元、陈子毗、周季山、项子京等。目前能够拥有这一时期带款的紫砂名家的茗壶,是所有爱壶者所极力追求的最高水准。事实上,拥有的难度是很大的,往往藏者不仅需要有高深的鉴赏才能,更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关于早期紫砂款式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明代早期产品款式大 都用竹刀刻写,明代晚期出现印章款。但具体到时间上很难界定。现在宜兴专事研究紫砂理论的徐秀棠、韩其楼二位老师为此倾尽毕生精力,出版很多专著,功不可没。但其中存在很多课题值得我们爱壶者共同探讨。
如图所示,这是江苏扬州出土的明代万历年间一件紫砂带款盘春壶,此器形制寓圆于方,柔中有刚。圆腹,直口直脚,盖口严密吻合,盖面微弯,扁圆钮,壶嘴上弯,圈耳把,是一件式度相当严谨的早期紫砂精品。底款“邵正元制”。邵正元只知明代人,其资料生平不详。该壶腹部石灰沁色沁入其肌理,壶身表面出现深浅不同的颜色,估计为坯土中铁质不均和在窑炉内所受氧化气氛不同所致。嘴为独孔,腹部有手工接痕。
对于国内数量极少的明代带款紫砂名壶,这件“邵正元制”的盘春壶,受到藏家格外钟爱。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