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世纪壶缘三代情

世纪壶缘三代情

时间:2014-11-26 来源:紫砂之家

  在我的家里,收藏着一把壶。这把壶,昔日是父亲眼中的“宝贝”,现在又成了我心里的一颗“珍珠”。这把名叫“合菱”的紫砂壶,凝聚着三代人的情缘。

  1997年9月的一天,久病中的父亲于弥留之际把我叫到病床前,对我说:“爸爸一生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在我的书房里有一套紫砂壶,这是1954年我在宜兴时一位紫砂老艺人送给我的。这套紫砂壶是我一生所爱,就留给你吧,望你勿损勿伤好生保护。送壶给我的老哥哥早就不在了,也不知道他的后人们都在哪里?真希望能见到他们啊……”

  父亲去世了。我对紫砂文化并不太了解,但这套壶对我来讲印象还是极深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和他的一些同事们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派往新疆工作,这一干就是50多年。那时父亲除了他随身的一支钢笔、一个公文包外,只有这套壶是他的珍爱了。记得父亲每次出差,妈妈都用她专门缝制的黑金丝绒口袋把壶包好放进父亲的包里,让父亲在外泡茶使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亲被勒令进了“牛棚”,妈妈把壶包了又包放进父亲的行李里悄悄带进了“牛棚”。父亲在“牛棚”的时候有时茶叶断顿了,就用开水在壶里泡几分钟,这水里自有一股茶香,父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他茶瘾问题的。

  2004年的夏季,苏、浙、沪三地的摄影师到新疆采风,工作之余我请了其中两位好友到家中吃饭。一顿手抓羊肉后大家酒足饭饱,我拿出放了好久的“铁观音”来请朋友喝茶,一时没有合适的茶具,我就拿出了父亲的紫砂壶。当我把紫砂壶摆在茶桌上时,一位朋友突然大叫:“哇!你好大方啊,拿如此老壶来泡茶待友。”接着,这位朋友小心捧起紫砂壶仔仔细细地端详着,看了壶又看杯,看了杯又看盘,几乎忘了喝茶。许久,朋友告诉我,此套紫砂底款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年代应在1953至1954年,壶的制作者为唐凤芝,他是民国时期就很有名的紫砂老艺人了,解放前在上海、南京一带的军政要客、社会名流都以拥有一把唐壶而自豪。尤其在台湾,许多紫砂收藏家是非常崇拜唐壶的,台北博物馆就藏有一把叫“胜利壶”的唐壶。由于老人在“文革”期间去世了,他的作品存世量很少。

 

  朋友走后,我再一次重新审视这套紫砂。按朋友所说,如此名贵的紫砂壶怎么会到我父亲手中的呢?于是,我通过向妈妈打听和查找有关资料,唐凤芝这位紫砂老艺人向我“走来”了。

  1954年,因一些历史问题,父亲被送到苏州“集中学习”。期间,他到宜兴下乡劳动时,结识了紫砂老艺人唐凤芝。唐凤芝是一位在民国时期就成名的紫砂艺人,他的弟弟唐祝和也堪称是一位制壶高手,兄弟俩在当时的紫砂圈内很有名气。其实,唐凤芝的祖辈就与紫砂打交道,父亲唐顺洪是清朝晚期的紫砂艺人。他的祖上在山东为官,退职后摇着船经太湖来到宜兴,路过当时的川埠上岸村时,见这里有许多人家做紫砂壶,民风淳朴,便在这里居住下来,也做起了紫砂壶,从此以壶为乐。唐凤芝不仅制壶技艺高,而且思想也比较活跃,在解放前就提出了紫砂创作“遇有心得、公诸同业”的口号,希望紫砂艺人共同切磋技艺,促进紫砂发展。1976年,一生留下了“鱼化龙壶”、“合菱壶”等紫砂精品的唐凤芝因病去世。

  • 秦权

  1954年底,父亲的同事张某过生日,大家在苏州的“松鹤楼”摆下酒宴,同时请了不少当地的老艺人到此同乐。唐凤芝因与父亲是好友,自然也是受邀嘉宾。为此,唐凤芝特地给父亲及张某各带了一套紫砂壶。宴席上,大家拿出各自的礼品,有书法、国画、苏杭绣品等,当唐凤芝拿出两套紫砂壶摆在桌上的时候,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他送给我父亲的“合菱壶”精美绝伦。此壶有点、有线、有弧、有面,似菱、似莲、似菊、似荷,如云、如水、如浪、如烟,充分展示了宜兴紫砂文化之深邃。宴席结束,大家便各奔东西,没想到的是这次聚会竟是父亲和唐老的最后见面。

 

  1955年初,父亲和他的同事们被分别遣往东北和新疆。父亲曾多次给唐老写信,但是从未见过唐老的回信。父亲为此十分着急,派人四处打听才得知唐老在五六十年代的各种“运动”中因为他曾当过几年保长这一“历史问题”,长年接受组织的审查、批判,甚至被投入监狱,生活极其艰难。“文革”结束后父亲曾用开会的机会去了一趟无锡,在当地政府了解到唐老已经去世。

  通过母亲的回忆与讲述,我终于知道了父亲为什么如此在乎这套紫砂壶,因为壶里泡着一代老人的友情和他们半个世纪的坎坷啊!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心为了父亲的遗愿,一定要找到唐老的传人。2004年的冬季,我开始走上了寻觅唐门后人的路程。 我大量地翻阅有关紫砂资料,我去过南京、上海、无锡、北京……但怎么也找不到唐老的后人。

  一天我又坐在电脑前打算用网络搜索功能再找一下。我在“百度搜索”里打上了“唐凤芝”三个字后轻点鼠标,界面上出现了许多有关“唐”的信息,我仔细地看着,突然“唐人陶艺”几个字映入眼帘。我急忙进入这个网站,在网站的首页我看到这样的简介:唐朝霞,生于宜兴蜀山陶艺世家,先祖唐凤芝、唐祝和系民国时期著名制陶名家……看到这我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一年多的苦苦寻觅,我终于在网络里找到了他们。经过联系,我从唐凤芝的侄孙女、唐祝和的孙女唐朝霞嘴里得知,唐门现在人丁兴旺,仍旧延续着祖辈留下来的紫砂事业。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我在心中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爸爸,您思念的老哥哥我替您找到了!唐老的传人我也替您找到了!2006年的春天到了,我和唐朝霞约定:清明时节,我一定携壶南下,去圆世纪壶缘、续三代友情!

 

  来到丁蜀,我终于见到了唐朝霞和她的丈夫韦强。我打开皮箱拿出“合菱壶”时,我看到他们眼里满是激动的泪光。我代表母亲告诉他们:老人家决定在她百年之后要将“合菱壶”无代价地送回唐家,交由唐门紫砂传人唐朝霞珍藏。目的是为了给唐门留下唐凤芝老前辈的一件世纪佳作,同时也为了把唐老留下的作品更好地展示给世人!

  为我接风的晚宴设在丁蜀镇的“紫藤苑”酒家,大家兴致极高,聊紫砂、叙友情、喝老酒,唐、黄两家五十年后又聚丁蜀,用唐朝霞的话讲:这就是一壶牵出来的缘分啊!晚宴后我顾不上旅途的劳累,执意让唐朝霞带我来到她的紫砂工作室。进入她的工作室,我看到了唐凤芝伯父的几件紫砂作品,同时还欣赏到了唐朝霞的部分作品:蜂菊、秋韵、古韵、仿古、阿福……做工细腻、造型讲究、古朴潇洒,真不愧是唐门传人。

  五十年,父辈思唐、思丁蜀,梦断西域;现如今,儿女叙情、叙壶缘,欢聚蜀山。我相信,一把壶的三代情缘还将延续下去。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