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2-24 来源:紫砂之家
初识壶缘
紫砂壶的缘份,我想必也和大家差不多,都是无意之中的有意而为。
紫砂壶的故事,大多与文人雅事息息相关,这才有好的桥段情节来发展。
我不能自诩文人,因太多时候粗心大意、行为草率,更接近“武夫”。
原先能够静下来品茶赏壶,对我而言,其实是件根本不可能的事,可奇怪的是,居然轻易做到了。
可能出于茶壶的千年以来“降服”众多高人的特别诱惑,轻易的就让我为之倾倒,五体投地。
喜欢茶壶,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喝茶,也不仅仅为了私欲的占有,更不是仅仅为了升值获利;
喜欢茶壶其实可以愉悦心境,感受情趣,体验美好生活;当然可以同时拥有茶与壶带来的种种收益。
收藏茶壶,以鉴赏研究与严加保护为主,所以很多行家有时束之高阁,秘不示人。
品茗养壶,却要炫耀于前,珍惜于后;勤于把玩,细心呵护;摩挲再三,日久生情而精彩。
本人做事向来愚鲁磨蹭,一来未有养壶的闲情逸志;二来也未敢有养壶的炫耀奢望,故而一直荒疏。
说来:喜欢茶壶的竟然不通茶道,不知茶理,不闻茶事,想来十分羞愧。好在“知耻近乎勇”,于是决心尝试一番。
爱壶溯源
时光荏苒,一晃数年;太多计划,太多理想,都未及时一一付诸实施。
时过境迁,意志消磨,对任何事都仿佛感觉有些许淡漠。惟有对茶壶的那份眷念,如影随形,一直始终如昔。
偶然的机缘,迁居丁山;遍寻古迹,效仿古贤般尝试舞文弄墨,聊以生存;看似高雅,其实勉为其难。
好在常有好壶好茶相伴,倒也宽慰许多。否则,恐难以长久的类似于卧薪尝胆的那般生活。
天天饱览各式砂壶,真应了顾老闲章上的那句名言“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大有收拾家什搬来做第二故乡的打算。
时常“行吟山水之中”,在“茶熟香温”里“闲对茶经忆古人”,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倒也自得其乐。
来宜之后,承蒙众多老师与好友们嘘寒问暖的关照,多时真感觉比在家还好,相当感动,铭记五内。
宜兴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地域优越,特别适宜艺术的营造氛围。
在此处,古今名家辈出;五湖四海文化交流;天南地北的资源互补,真像是难得的世外桃源。
说到“桃源”,其实于我很有缘份之渊源,宜兴的名家会所——“陶园阁”就是“桃源”一处。
陶园之缘
早在80年代,在书刊上就见顾绍培大师的传世佳作;后来时馆长那里曾经有幸见过。
再于02年在北京大展时相与并合影;大师和善,交往纷繁,可能未曾在意,而我终身难忘,历历在目。
去年来宜兴时拜谒大师,多蒙关照,并作亦师亦友的相处,令我学到不少宝贵知识。
待到陶园阁观赏时,汤杰兄已引以为挚友了。
其中皆为茶壶缘份,得到的许多,都拜紫砂所赐。
紫砂壶不光利于茶,利于品茶人,更利于情感的交流和增厚。
紫砂壶是融合传统文化的表现艺术,也是聚拢情谊的桥梁纽带。
大家在共同的关注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找到共同的天趣、艺趣与情趣。
以致引发大家对紫砂游戏潜规则的探讨:是否对壶的态度,来自、或取决于一个人的境界。
相信许多人是认可的,我也是如此。
所以爱壶人细心养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巧缘养壶
有幸参加“陶园阁”养壶活动,纯属偶然中的必然结果。
因先前早生养壶之念,故而在好友汤兄的倡议下一蹴而就。
参赛壶是一把朱色小品,名为“矮潘”,实如华盖,又似宫灯般吉祥形态。
朱壶质地细腻,端正沉稳,舒展大方,高雅不俗。
作者是年轻的巾帼英豪、汤兄的红颜知己兼同道高人——顾婷女士。
本人虽藏壶多年,但对于养护之道实属新手上路,故有“抛砖引玉”之意。
茶壶初涉茶案,便是小心翼翼的轻取轻放,颇有特别保护、竭力关照的虔诚之心。
有人爱惜自己的作品,比作自己子女;照这样说,我其实或许是在照看自己的义子或义女。
看着那团朱砂,在自己的关注下,渐渐滋润明朗起来,仿佛孩童的健康成长与焕发活力。
个中喜悦与欣慰之情,无法道与旁人。这是壶的自然造化,还是人为的因果,有时不得而知。
养壶之趣
倘若迷恋紫砂,是一种信仰;那品茗养壶,便是一种内外交织的全面交流。
紫砂壶的优点,随着拥有者的发掘、放大与珍惜而不断地延伸与发展。
养壶的乐趣,也就是在平常的点滴趣味中俯拾而来、汇聚成集。
高雅艺术,多是企望不可企及;而紫砂例外,亲密得总让人感觉有些过于平凡。
紫砂艺术的殿堂,几乎没有“门槛”,任何层次的爱好者都可以轻易的越入。
不同追求的人,总用不同的方式,在紫砂壶的身上找到不同情感与趣味。
喜欢壶,有时不代表懂得;懂得壶,有时并未能获得;茶壶与人,其实很讲求缘份。
能够安逸地玩赏一把中意的砂壶,也许是在享受自己应得的休闲与福气。
茶壶是茶与水的载体,也是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爱壶人的爱心载体。
养壶,体现出收藏鉴赏的一种素养,显示着紫砂文化的人文主张;是传统茶文化新的发展方向。
紫砂世界,有着无限的精彩;紫砂天地,有着广阔的存在;爱紫砂人,有着长远的未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