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22 来源:紫砂之家
盖口严合是当今审定紫砂壶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很多壶,尤其是大师级壶,从神韵.气势等方面看都非同一般,但由于盖口合缝稍欠,导致鉴定者拿不 准,收藏者疑惑不定等等,其实这都是过分信奉口盖严密,甚至盖能带起壶的说法造成的,要说盖能带起壶只能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我见过的,有一位大师的壶,口盖严缝,精密度高,要想盖带动壶,有时用力将盖下扎旋转至某一方向,偶尔确实能将壶身带起。第二种情况也是我亲眼所见,即小方壶,因壶身小,且轻,口部上大下小(略微),盖口相合后稍用力将盖下压,再提壶,盖即带起壶。第三种情况就是:因盖口严密,灌茶水后,由于壶内空气回流所致,提壶,可将整个壶身带起,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只能是偶然之中的巧合。
我有一把“水货”壶,虽然“水”,但盖口非常严密,装满水后倒置盖不落,出水时用手指按住盖眼,水即中断,有时倒水还可听到滋滋声,但盖带不起壶。这使我联想到了被世人推崇之至的“鸣壶”,即会唱歌的壶,一倒水就叫,象鸟鸣,壶艺界都认为此类壶是千载难逢,百年不遇,是鬼使神差的造化之物,玄乎之玄乎也!其实,我个人认为:造一把鸣壶虽非易事,但也不至于非要到了鬼使神差。阴差阳错的巧合奇遇才能办到,鸣壶之所以响,除了盖口严密外,关键之处在盖眼,盖眼孔隙的大小决定壶的鸣与不鸣。在此,我要说一件往事:
我家住在六楼,有一次半夜起大风,我被一阵阵悠扬动听的哨声惊醒,风的大小程度决定哨声的不同音质,心想,何人半夜吹哨?遇到什么伤心事了?左听右听,发现哨声来自于屋内,难道仙友吹哨?爱人孩子惊恐不已,我壮着胆子起床循声寻找,原来问题出在窗子缝隙处,缝隙拉大声音消失,缝隙关严声音消失,拉了几下,再想恢复到原来的声音已办不到了。这件事快两年了,风虽不断,在无数次实验中,无论我怎么开关窗子,虽然有声音,但不再是那种美妙动听的,曲折悠扬的声音了。
原因何在呢?显然缝隙是关键,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鸣壶”之鸣在盖眼,盖眼的恰到好处可形成空气回旋于壶内,倾壶倒水空气鸣,按逻辑推理,这种壶的盖口应是高度严密的,应该提盖即能带起壶,但通过网上视频对这类壶的演示,事实恰恰相反。由此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无隙可挑的,尤其是壶艺,有些鉴定专家一看到大师级的壶有小瑕疵就拿不准,甚至否定,这是不公正客观的,大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在制作某一壶时,或因心境问题,或因善后工作的一时疏忽,导致盖口衔接不完美也是很正常的。
再说要做到盖口严密也不是难事,壶出窑后若发现盖口不严合,将金钢砂调和后夹在口盖之向磨合一下即可达标,即使购者发现所购之壶盖口不严,采取此类方法也能办到。再则,壶口严缝也不能一概而论成为一个固定模式,有些壶口合缝是讲究整体造型的,尤其是艺术壶,壶盖只有挪到与壶身和谐统一,高度完美后才能与口更加严合,并倾斜至90度以上也无落帽之忧,有许多古今大师的艺术壶都具有这一特点,粗看都精美一致,非常达标,细究才会发现精美之中还有更加完美的一笔。严格讲,盖口定位合缝比盖口全方位合缝制作难度要大得多,没有深厚功底的艺人是难以办到的。
如果说一个鉴赏家,鉴定家只注重机械性地全方位盖口合,而忽略作者整体构思的创意,把作者最得意的一笔当成了败笔那就太可悲了!我认为鉴赏一把壶要过细揣摩,过细把玩,全身心的融入到壶的艺术意境中,不要见疵就否,盲目下结论;不要墨守成规,机械性的鉴定。鉴定壶应以精气神为主体,口盖严缝虽是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可以修整完善的,即使盖口稍不严,但并不影响整个艺壶的神韵风采。何况口盖高度严缝并非审定壶的唯一标尺,一把壶同时也要考虑水畅的问题,有些壶由于口盖过严,盖眼过小,导致水流不畅,使用时须常揭盖。我收藏有两把较老的壶,一把壶盖眼过小,且被堵塞,无法捅开,加之盖口高度严密,注水后如不揭盖水就不流,虽然喜欢,却不能使用。另一把壶的盖眼情况一样,但盖口有缝隙,使用时水较畅,且保温性能也好,缺点反而变成了优点,不得不令人回味沉思,或许有些制壶高手从壶的长期使用考虑,善后工作有意未将口盖磨合至高密度,以保证壶水的长久顺畅。再则,从审美观考虑,盖眼的大小应与盖和纽的比例协调,如需要过小的盖眼协调搭配,口盖接合处就不能过严。所以,单纯的强调口盖高度合缝的理论是欠妥的。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