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6 来源:紫砂之家
窑变釉是指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最初人们不知其形成原理,认为窑变现象是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因此烧成的器皿往往被当成次品砸碎掩埋,后来人们发现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俗语云“窑变无双”,因而逐渐认识并学会欣赏窑变釉的独特美感,并且开始研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试着人为烧造这种独特的釉色,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灿烂如云霞,变化万千,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清朝时窑变釉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釉色以红为主,交融流淌着天蓝、月白、绿、褐等杂色,犹如火焰般万紫千红,其中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著名品种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雍、乾时又进一步发展,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认为“古之琢器一方顶十圆”,是因为相较于圆形器皿,方形器遇窑火变化极难烧造,因此传世数量极少,此花盆采用四方倭角造型,十分讲究。在乾隆三年由宫廷画家所绘制的《陶冶图册》中曾提到这种造型的花盆,并且有表现当时使用情形的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中也有提到这种花盆,可见当时宫廷对此品种钟爱有加。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