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宜兴龙窑的故事(上)

宜兴龙窑的故事(上)

时间:2016-01-08 来源:紫砂之家

   喜爱明、清紫砂古器的壶友,都对当时的胎土、火候赞不绝口,事实上,直至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宜兴陶人采用龙窑烧成法已达千百年之久,现在,就让宜兴陶瓷公司的陈鉴明先生,为各位揭开“宜兴龙窑”的神秘面纱。

  宜兴的龙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7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在丁蜀镇近郊涧众村发掘的我国第一座古龙容址,经考证为唐代古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窑炉,是陶瓷生产的热工设备,它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改造更新。1972年在青龙山南麓犴捍墩发掘的汉窑群址考证,宜兴最早使用的窑炉为直焰圆窑,到了唐代发展改造成龙窑。由于龙窑有体积大、烧成质量正品率高等优点,所以千百年来,宜兴窑场一直沿用龙窑烧成法。直至二十世纪六○年代中期,随着科技进步,才逐渐使用隧道窑现代化烧成法。

  龙窑的建造大部分依山傍水,靠山脚依势建窑,以利窑基坚固,省工省料且便于运输。

  宜兴龙窑一般长30-80米,与地平线构成10-20度夹角,它以容量大小分为大窑、中窑、小窑三种。大部分窑座上端约高出地面10米,窑背突出呈圆柱形,窑面两侧约有五十个投塞松柴及其它燃料的火眼(俗称麟眼)。窑的下端最狭处约0.75米,自下而上渐高渐涧,窑身两侧各有装坯的进口二——三个,俗称大户口、中户口、小户口。窑内一般用土砖砌成(常用土砖8.5万块),呈拱式,顶端至窑底之间高度约为各段窑涧的百分之八十,窑背成弧形。窑的下端有烧烘炉一只,盖有平房两间,俗称炉房。

 

  明、清时期,“宜兴窑”、“蜀山窑”、“欧窑”(均窑)三大名窑,相继问世。最早窑址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宝山寺、蜀山、汤渡和均山的东瓦窑、西瓦窑、任墅的石灰山以及潜洛和上袁等处,有大小龙窑七十余座。

  1936年,丁蜀地区共有七十六座龙窑,其中黑货窑三座、黄货窑四座、砂货窑九座、紫砂窑十座、粗货窑四十座、溪货窑十座(包括上袁一座、潜洛三座紫砂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宜兴沦陷后,不少窑座被日本侵略军改筑成炮台和碉堡,许多窑座被毁。全窑场仅剩龙窑四百六十七座。“龙窑”是陶瓷工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当时造价约折大米一千五百石(每石计一百五十市斤),为客户世代继承的私有财产。民国时期分布在丁山白宕的龙窑有十三座,全为葛、鲍家族所有;边庄、潘凌十二座,为高、秦家族所有;山头上的五座为王姓所有;蠡墅十二座为周、陈家族所有;蜀山的七座为毛、宗、薛家族所有。窑座的私有权有大有小,一般均按其家产的大小、族人的多少而分。通常一条龙窑分为五份、十份,多至二十余份。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