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泥料 >> 是时候聊一聊,朱泥壶的认识与误区了

是时候聊一聊,朱泥壶的认识与误区了

时间:2017-01-31 来源:紫砂之家

  曾经跟许多玩家、老茶客及做壶的朋友探讨关于朱泥壶的一些问题,相信有很多的朋友会很困惑,什么是朱泥壶?什么是红泥壶?历史上的朱泥和现代朱泥有什么分别?朱泥和红泥的外观都是红色,这又是怎么区分呢?朱泥难倒就宜兴独有吗?相信会有很多人给很多的信息在困扰着、误导着。

  《阳羡茗壶系》里记载:“嫩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及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调之乃变朱砂色”。清吴骞《阳羡名陶录》里选材篇,称嫩黄泥,此后的记载著述都沿用相袭。韩其楼的《紫砂全书》里记载......、顾景舟等的讲述:“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坭),产自西山前(即任墅)赵庄嫩泥矿的下层。”

  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不溶于水。寇丹的紫砂论述......以及葛军的《走进紫砂》一书里又说:“什么叫红泥?它产于陶土嫩泥层的底部,质地坚硬,性刚烈,故有未触风日之骨之称谓。外观泥色为红棕色,俗称朱泥、石黄泥朱砂泥,烧成后多为朱砂红故名。因其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50--1080°C,加之产量甚稀,虽能单独成陶,然常制小件器物,或作粉状泥用。”

混方雅趣

吴永明:《混方雅趣》

  朱泥和红泥是不同的泥料

  什么叫朱泥?从本山甲泥砂中精选而得,再按一定比例加石黄和助剂,经人工调配炼制而成。我们要了解朱泥,首先来看看历史上二惠的朱泥,二惠(惠孟臣、惠逸公)是朱泥高手,也是朱泥水平壶的代表,惠孟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工手,惠逸公 (约公元1766—1831年)是清朝著名紫砂艺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与明朝的惠孟臣并称“二惠”。

 

  我们看看最早的古壶、古董壶上署的惠孟臣的作品多以以浑朴为主;相对来说,惠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他们最大成就和影响就是朱泥水平壶,也是现在粤闽及港台等茶家及藏家的娇宠,他们的泥路走痕也贯穿整个紫砂文化的发展历程。说到这里,就得说说他们的真假问题,有很多的朋友曾无数次问过同样的问题,那些是惠孟臣的真品?

  我告诉那些朋友说,惠孟臣的壶相对来说,不存在真假之争,而只有新老、好坏之分,也就是说只有珍品,没有真品,除非有可以考证的惠孟臣墓葬发现,不然永无办法鉴别那把是他的真迹。我们看到的比较早,相对来说不存在争议的、开门清早期的朱泥壶,也叫朱砂壶(看过这些早期的壶,我觉得叫朱砂壶比较合适),它的泥料拼配大致是用70--80%的西山嫩泥(即现在的赵庄一带的红泥)加20%左右的本山甲泥,用水簸法淘洗而成。

  而朱砂壶对火温特别敏感,不耐火且烧成温度低,添加甲泥可支撑壶胚,就像水泥要加沙的道理差不多,加过甲泥的朱砂壶它的颜色没改变,而它的成品率和耐火度相对提高了。而此时期的朱砂壶砂性较重,透气性好,结晶度少,最宜茶,很多壶都可以看到黄色颗粒隐现。

  虽然朱泥属红泥类,但与普通红泥又有严格区分。首先从泥质的结构上分析,朱泥的含铁、硅等元素比例,元素的存在形式与普通红泥不同。其二:成品结晶度也比普通红泥多得多,烧成的收缩率比普通红泥要高出60%。其三:朱泥料细,粘性差,收缩率大,变形大,制作难,烧成更难,所以制作朱泥小品的泥料必须人工调剂,泥中必须含有颗粒,其颗粒的大小、多少则根据作品需要调节配置。倘若能在泥料配置,窑烧温度到位的情况下,一把烧成后的朱泥茶壶拿在手中,会让你感到胎质肌理细腻柔和、颗粒分布均匀、色泽鲜艳红润,表面透明度好,敲击声清脆,让你爱不释手。

 

  现在的朱泥太光亮了,这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及不懂朱泥壶的人们对其误解而增加了、氧化硅、玻璃水等化料,真的朱泥壶刚出炉时是不光亮的,本质是陶,应属于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早期朱泥壶外观也不怎么红,样子很丑,在经过泡养后才显得漂亮。壶坯未烧时,朱泥是浅黄、红泥是橘红色的,朱泥矿属嫩泥层。朱泥的概念是90年代台湾人到宜兴后才有,但这种矿一直都有。朱泥的收缩率大致是18%--26%,红泥的收缩率大致是12%,红泥可塑性不强,朱泥更差。朱泥本身的收缩率很高,容易起皱,但如做工好,就不会起皱,如厚溥不均,或做壶时泥的水份多就会起皱。如果使用时间短,颜色马上沉下来,并有反光,就说明可能是加了玻璃水和铁红粉。

  下图是一把用九十年代的老朱泥制作的高虚扁壶,该朱泥壶采用黄龙山朱泥加石黄矿,烧成温度约1160度,是朱泥的最高烧造极限,一般的朱泥约1060度左右,也是窑温的临界点,可谓火中求财。该壶色泽纯正,艳丽莫测、娇红欲滴,甚是珍贵,这把壶很好的体现了朱的正色与尊贵。

镶金清风

朱建伟:《镶金清风》

  大红袍虚扁

  朱泥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泥种,也是比较水深的一个泥种,纵观历史作品不难发现早期朱泥砂性比较重,透气性很好,清晚以后泥性明显,透气性稍差。其实我们只要记住质感、透气、窑烧气氛这三个特性,就很容易区分。所谓的“无朱不皱”是对朱泥的误解,只要看一些历史古董作品,就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朱泥作品并不是这样的。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再加上作者对朱泥泥性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只有多看,争取多上手,多对比,多交流等,就可解开朱泥壶的本质,这样一来你会觉得朱泥并不神秘,看质感、看色泽、看窑烧气氛。

 

  纯朱泥一般是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度、质感很好,若加入石黄则颜色变得艳丽莫测,人见人爱,俗称大红袍。红泥一般呈现出的是亚光,基本没有玻化现象,相对音频较低沉;而朱泥的音频声音则比较清脆,且密度、结晶度比较高。从成型工艺来看,红泥比较容易成型,大小壶型、造型都可以随意制作,而朱泥壶成型难度比较困难,大壶基本很少见,若做花货则更难,烧造也非易事,这也是很多高工及大师不敢涉猎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朱泥中的铁质熔点问题,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呢?首先矿源要对,因为朱泥含铁很高,若烧成温度偏高,就会有铁质熔点析出,所以说现代朱泥中的铁质熔点也是鉴定原矿的另一个办法。如高虚扁、天圆地方、小水平壶等等都有铁质熔点现象。

  一把好的朱泥壶泡养以后会出现透度感,表面颗粒感也比较丰富,断面结构也成双重气孔,在烧成温度正常下透气性能很特别。很多人会说:因为朱泥可以不加粉碎即可直接成泥制作,因此矿源干净的话,陈腐时间意义不大。这观点很多人不敢苟同,要知道陈腐对泥质会有很大的改观,尤其泡养后的效果更是红润可爱,若陈腐时间不够,烧制出来的壶确实不敢恭维,又干又燥又涩,泡养后易出和尚光。

  朱泥中掺入的紫泥颗粒或者朱泥自身的颗粒都有可能是红的,黑心的颗粒大多是铁质过多(还原烧成),朱泥壶摔破了,断面颜色较暗是正常,因为朱泥的着色是铁离子,在还原烧成基本会有,这不像某些玩家、藏家所说外熟里生,还有矿源不一样也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