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28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泥料众多,每一款泥的特性各不相一,对于有些泥料壶友们也生出诸多疑问,紫砂之家选择了其中疑问最多的一种泥料——朱泥,来探索它的的奥秘。
朱泥,是紫砂红泥类中性能较为特殊的一类红泥,被人们誉为紫砂红泥中的精品泥料。古时朱泥与红泥都没有严格的区别,明清时,朱泥属于红泥范畴,没有单独的名称。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著《阳羡砂壶图考》始有“朱泥”的称法,但与红泥无明确的区别,有时称朱泥或朱砂,有时称红泥,全凭鉴赏者或爱好者主观上的认同。现代意义上的朱泥是上个世纪90年代收藏界的玩壶者们叫出来的。自建国以来,随着陶土开采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紫砂泥开采的数量和规模日趋扩大,泥料亦日趋丰富,为了将其有所区别,上个世纪90年代收藏界的玩壶者们把红泥中品质优秀、色泽鲜艳的红泥壶叫做朱泥壶,其余则通称为红泥壶,随后逐渐就有了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原矿朱泥矿料
虽说朱泥和红泥外观色泽较为鲜艳且相似,现在朱泥仍归属于红泥范畴,然而朱泥和红泥根本区别在于其矿源和泥性,并非仅表现为色泽的深浅。朱泥矿料主要产于嫩泥矿中,原矿一般位于山表黏士层或架士和嫩泥矿层之间。它是由青白色的嫩泥风化而形成的一种嫩泥矿料,矿料呈泥块状,收缩率要远高于一般的红泥;而红泥则通常产于矿床上部的黄石夹层中或黄石层下,通常由白泥风化而成,矿料呈泥岩状、片状,泥质细嫩、细腻,性能与白泥差不多。
形成朱泥的嫩泥矿
朱泥依据风化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嫩泥矿层表面,经风吹雨淋日曝,直接风化而成的,呈豆瓣状的小片块朱泥。此类朱泥风化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风化较为充分,氧化铁含量较高,泥质细腻,色泽较为鲜艳。直观似小红泥制品,由于地表受雨水的淋滤冲刷过多,泥浆流失也较多,故成陶后色泽较沉,须经久泡养后方显其温润明亮;第二种嫩泥矿层中,风化程度不一,风化充分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黄,风化不够充分的,大多呈土黄色或红锈色夹带青白色的泥块状,朱泥矿以此居多;第三种同样是嫩泥矿层中,因风化时间过长而形成了朱砂或大红袍朱泥。
大红袍矿料
朱泥依据风化后原矿外观的色泽,有人将其称为金黄朱泥和鹅黄朱泥等;依据成陶后的外观色泽,又称为大红袍朱泥及紫朱泥等;根据出产地,则称为黄龙山朱泥、赵庄朱泥、小煤窑朱泥等。
朱泥种种,品质不一,由于风化程度的不同,朱泥的含铁量也有高低,色泽自有差别。朱泥未烧制前泥料通常为土黄色;若是红色,则大多添加了铁红粉,成陶后呈大红色。由于泥质和烧成温度的关系,通常呈黄红色的也较多。经久使用后,肌理温润,如少女之肌肤,红色会越来越漂亮,故有人戏称其为“红姑娘”。
赵庄朱泥矿料
朱泥乍看就是土黄色的黏土块,氧化硅含量低,黏士比例高,石英颗粒细,可塑性好,黏性重。制作时泥料易粘工具,难于成型,故通常用于制作小品,不适宜做大件,非达一定功力的制壶者也是不愿制作朱泥壶的,致使朱泥从古至今以小品居多。现代技术则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一难题,即炼泥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热妙粒,则既可提高朱泥的成型率,又可以增大器形。
朱泥与其他紫砂泥料相比,其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普通紫砂红泥的整体收缩率为13%,朱泥的整体收缩率则高于17%,甚至高达25%以上,比普通紫砂红泥高出80%以上。由于朱泥的收缩率大,旧时窑温又难以控制,故朱泥壶在烧成后,壶体表面常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皱褶,这些皱褶在经久使用后,又只能看到而手却感觉不到,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现代工艺水平提高后,烧制的窑温已易于掌控,不大会出现此种情况。
方勤平朱泥作品《水平》 编号:43375
朱泥烧成时,应有较长的预热烘干时间。因为朱泥的收缩率大、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所以只能用时间来克服这个问题。即便是在高温带,也只能缓慢升温。冷却过程也需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故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
历史上朱泥虽无名分,却出道较早,且影响不小,不乏精品。明末清初制壶名工惠孟臣、惠逸公皆以朱泥小壶而闻名,历史上闽南曾流传着“- 无名、二思婷、三孟臣、四逸公”俗语。朱泥家族虽然姊妹众多,性格大致接近,但因出生地的不同,个性又各有差异。
朱丹朱泥作品《花溪》 编号:44736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