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7 来源:紫砂之家官方
今日文章篇幅长但有大用。
应壶友呼声,多说说老壶的需求。然而在资料考据时,难度过大,而紫砂壶的鉴别本就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非得要领者不可为。
关于紫砂鉴别的方法,紫砂大师们曾总结了一些经验,流传至今,但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更加通畅,一些紫砂壶及资料的考据不断更新丰富,之前的一些鉴壶方法就要更加客观的参考,需加上最新的参考依据。以下分享三位大师的鉴壶经验。
顾景舟大师鉴壶摘录
1982年顾景舟先生受邀到北京故宫做紫砂的研究。当时他的研究意见被馆方做了一个笔记。这个笔记,经过三十几年,又有很多新的发现,针对这些笔记有专家(查资料未得确切,如有壶友知道可留言)做了部分修正,备注修正意见(本文在考据时,又增添了一些更确切的资料,以下为部分摘录,供壶友参考,欢迎壶友考证,一起完善)。
1.一要了解艺人的手法,一个人有一个手法。经常真品与假品对照;二看泥色;三看图案,仿古的东西一般一件东西一个图章款。
2.明代紫砂壶上无图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顾景舟 玉露诗文茶具
3.清代早期壶流里的眼都是一个大眼。几个细密的眼在时代上就晚了。就与民间使用泡茶有关系。(注:目前发现清初至乾隆时期的一些大壶,也有多孔的,如直排的三孔以及铜钱式孔,所以还要多辨别)
4.乾隆紫砂壶器表纹饰微微凸起,是将调好的泥浆用笔慢慢堆画出来的。泥浆必须研得与墨一样细腻,然后用毛笔画,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注解:此处即指紫砂泥绘工艺)
顾景舟 鹧鸪提梁
5.紫砂包金漆的东西是在乾隆以后出现的。
6.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壶为乾隆时期的风格。(原注:指的是加彩百果壶,紫砂加彩工艺应该乾隆早期盛行,但是白果壶加彩或者更晚,嘉道时期左右;注解:紫砂加彩工艺始创于清代雍正,盛行于清朝乾隆。最初的紫砂器是不加彩的,明代正德、万历年间的紫砂器都是没有加彩的)
7.紫砂胎描金漆竹节式壶,为太平天国时期的。(原注:根据新近紫砂证明,此作应该不晚于乾隆)
▲宜兴志进款 描金竹节壶
8.南京、扬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壶真品,是出土的,它们的风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壶的气魄大,胎泥粗。
9.清道光“行有恒堂”款紫砂梅花诗句壶,为假品。此壶底款“蒋贞祥造”,蒋贞祥是晚清光绪人,与道光“行有恒堂”款年代不符。(原注:不一定,也许是道光时期另外一位名家“任”“贞祥”;注解:注意同名,后期会出一篇同名紫砂艺人详解文章)
顾景舟 矮八方
10.看了许多陈曼生刻诗的壶,底款多数篆“阿曼陀室”,没有写过“陈曼生制”,这点应注意。
11.古代人作壶的款时,字头对头流,字尾对着柄。(原注:个别特例见过,乾隆黑漆描金壶就是特例之一;注解:指的是看底款,壶嘴在前为正,今天我们看底款,多为壶把在前看为正,就是盖底款方向朝向的一种习惯)
顾景舟 汉铎
12.“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壶,壶柄尾部分别有“大生”“裕林”“迪恩”“东溪”“寿珍”等名款。这些人都是光绪时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关系,姓范,一家人都作壶。
13.嘉庆四年款红砂小壶为真品。(原注:潮汕壶)
14.“松鹤轩”款紫砂壶,为民国时期作品。“松鹤轩”是上海一个铺子的名称。此壶刻字人叫“若水”,号叫姚寿铨。
顾景舟 如意仿鼓
15.“黄玉麟”款紫砂树根式壶是真品,为晚清同治光绪时的。(原注:说的是“供春树瘿壶”)
16.“阳羡邵友兰制”款带屉诗句紫砂壶,是真品,清道光年的。(注解:邵友兰,清道光年间人,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之一。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
17.“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壶。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是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原注:邵元祥应该是康熙雍正时期人)
顾景舟制曼晞陶艺款
18.“杨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壶。杨彭年是嘉庆、道光时人。此壶为真品,泥色较标准,胎泥及做的工艺,都具有杨彭年制壶的风格。
19.“志远”款阴阳文紫砂扁方壶。清道光真品。壶底有“茶熟香温”款。
20.“国良”紫砂提梁式壶。晚清时作品。(注解:国良原名为俞国良,1874-1939)原籍无锡,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
21.“邵亮生”款紫砂小扁壶,邵亮生是晚清人。
22.“笨岩”款紫砂扁壶,是清同治作品。(原注:目前紫砂界已经公认“笨岩”所制都是御制紫砂壶)
23.“味泉”款黑砂竹节式壶,清嘉庆作品。
24.“赦记”款紫砂雷纹螭纽壶,作者是邵权衡,清同治时人。
25.“冰心道人”款紫砂刻诗壶。“冰心道人”可能是程寿珍,为清同治时生民国二十几年殁。(注解: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
顾景舟 柱础
26.“康熙年造”款黑砂铜提梁壶,清光绪作品。这类壶宜兴烧好后,到烟台去烧黑。
27.“康熙辛卯年制”款紫砂扁壶,壶盖里有“宜兴紫砂包用”章,“包用”章的出现到清晚期了。
28.“宣统元年”款米色砂小壶,壶柄有“宝鳞”二字,是宣统时工匠姓宗。
29.王南林是清乾隆时艺人,给宫廷里做过御器。
30.“项圣思”款紫砂佛手式杯,“圣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为假品。圣思何时人不详。南京博物院有件圣思款桃杯,很精致。(原注:最新资料证明,圣思姓“陈”)
顾景舟 座有兰言仿古
31.“史宝丰造”紫砂堆花小方花盆。是嘉庆、道光时作品。
32.紫砂挂釉器皿从乾隆时开始的。共烧二次,先烧胎,要1000多度。器里挂白釉的东西,挂釉后再烧700多度。
33.清乾隆紫砂画彩山水大笔筒,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为避免磨伤,刷一层黑漆。乾隆紫砂笔筒有的器表开小纹片,其原因是原来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后又刷上一层稀的细泥的缘故。(原注:不全然如此,我认为大部分泥绘笔筒粉段泥是为了方便泥绘以及黄颜色属于御用专有色)
34.紫砂粉彩花鸟四方笔筒,为清乾隆时作品。与烧瓷胎粉彩的方法一样烧制。
35.“种花读书”款黑砂匜。宜兴的黑沙泥到嘉庆、道光时已没有了,此器应是乾隆时的。
36.“惠逸公”款紫砂莲瓣碗。惠逸公是乾隆、嘉庆时人。(原注:惠逸公目前学界认为可以上推至康雍时期;注解:惠逸公(约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艺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最新词条收录),他大小壶兼制,善制小壶,以工巧闻名,与明朝的惠孟臣并称“二惠”)
近代 顾景舟 井栏壶
徐秀棠大师鉴壶摘录
对于如何辨别老壶,以及现代名家壶,徐秀棠先生特为我们作以下了答复:
“在此须先谈一下心态问题,赏壶、买壶的人尤其是笔者们,总想找到一个人能讲出一个简明扼要的紫砂老壶、名家壶鉴赏的标准,依序一、二、三、四就能使人一目了然地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下子走上正确的收藏道路。多年来,我也试图为之,但又始终未能做到,以前也有人曾作过表述,终因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废之……紫砂里有一整套的学问,要不断地学,不断地问才能逐步地深入其中,当然也包括我本人。”
徐秀棠 坐八怪
徐老提了几个观点,供参考:
1.对历史作品有多种鉴赏观点。历史上如日本的奥兰田等,他们是从爱好、情有独钟的感情出发,那么他们的收藏就有自己的一整套观念、方法。假如是投资,增值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2.对历史作真伪的识别,首先要了解有史以来造假、作假的秘史背景,这些也是紫砂吸引情趣人的引力所在,如果你稍加了解,就依靠某人列出鉴赏标准的条文了。
3.到现在,还没有权威机构对历史名家作品的造型、风格、技艺水平、印款、陶刻铭文,以及坭料烧成的特定条件、制作工艺的结构特征,认真地建立标准器的档案资料。所以,我认为对历史作品的认定,现在还是采用经验比较的方法更正确。
经常接触老壶,且在尽心研究的人,与对紫砂传统工艺制作有经验的人,最好是对仿制老壶地下内部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几方面反复讨论才会比较有权威性的定论。
查看 『 徐秀棠 玉兔 』
4.千万不要自己知道几个紫砂历史名家的名字,在什么地方碰到了他们的茶壶,就赶快买下,以为是自己的运气、福分——百分之百地上当,因为我们碰到这样的“收藏家”太多了。
5.选购现代名家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认职称、认电视、报纸、刊物的宣传,认得奖名头,认办展览,认行销手段,认包装策划,所以很多从业者花大量的心思在这些上面。我老是讲,手工艺品是手工费时做出来的,如果坐不定、不本分,不把时间精力用在制作作品上、用在文化艺术理论的探求上,能有好作品出来吗?
查看 『 徐秀棠 复竹 』
在其《论老茶壶的鉴别与收藏》也有说过一二:
1.明代的紫砂壶,至清初已极为珍贵,现今广为人知的可靠的“明壶”,基本上都是墓葬出土的壶。如吴经墓葬壶、时大彬的几把壶,均散藏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中。从典籍记载以及实物来看,这些作品的造型大气、沉稳,但用泥不够纯净,工艺水准也不如清代精细、严整。
2.明代茶壶的款识,其署款多为刻字,即在泥坯尚未干燥时,用毛笔写好,再沿笔迹用双刀刻成。这些款字,并不一定是作者自己题写的,例如“陶之中书君“陈辰,就为许多茶壶作者题款;这类款识,刀味笔意兼有,光从字迹上实在无法区别出制壶者来。
明末清初,茶壶出现了刻字和印章并用的款式。至清,刀刻名款而不用印章的情况就少见了。
徐秀棠 四季美人瓶
3.老壶,附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茶壶,首先要注意的是“断代“的问题。之前我们提及的历史上的著名艺人,就是试图考证其比较准确的生卒年代或生活年代,及其工艺手法、施艺特点,以便判别其作品的可靠性。
4.有关孟臣名款的小壶及“宜兴惠孟臣制”长方印款的壶,代代多有出品,其名字已经不是一个印款,而是一个品牌,一种款式。其断代方法,虽不易确切论断,但《宜兴陶器图谱》提出了几个细节特征,供参考:
《宜兴陶器图谱》
1) 形制大小。明晚的小壶并不小,很少有低于140毫升容量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部分是清末以后的作品。
2) 做工的精细。孟臣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不太可能过于精工。清初壶内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后壶内才艺竹刀修刮。
3)盖唇的长短。道光以前壶的盖唇不长。朱泥的壶盖内有“水平”的字样,最早为道光十三年。
4)清初早期的小壶,把圈的位置较高,有向上提的感觉。
5)朱泥壶在雍正、乾隆时,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妆土作表皮,以致颜色略有不同。若有仿制者知道了上面的说法,又按上面的规范来仿制,那我们又得另具心机了。
徐秀棠 钟馗“有朝一日”紫砂雕塑
5.壶的样式也可以作为断代、鉴定的某种依据。如创新样式,只有后辈的作者才能仿造;早于原创者的作品,无疑是不真实的。再如以松、竹、梅入壶的作品,在明代几乎不可能,而鱼化龙壶是邵大亨首创,大亨以前的作者就不可能有这种式样的茶壶。
6.从泥色上判断。紫砂泥无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天青泥的历史作品,只见诸杨氏、邵大亨的作品,一般作者的茶壶上没有这种泥色……民国初期以前的作品,泥料中一般不加氧化剂,壶色是自然烧成的,例如墨绿泥色的明、清老壶,就不可靠,因为墨绿色是紫泥中加入氧化钴而成,在明清时代是不可能的。
『 徐秀棠 依般若菠萝蜜 』
7.从“包浆”上判断。紫砂泥是“双重气孔”结构,烧到恰当的温度,表面就有一种和润的光泽,俗称“水色”。使用日久,茶汁渗透壶壁气孔中,是壶色逐渐变深,加上茶汤、茶油的作用,使壶在表面形成一层亚光,人称“包浆”,这种自然形成的包浆是很难清除的,因此,真正的古旧老壶都会有这样的外观,而人造的包浆,只要用手指甲剔括或用开水清洗都是很容易脱落的。
8.壶中的茶锈,自然形成的。干燥情况下壶内壁有层薄薄的不均与的吸附层,呈灰白和黄褐色,沸水泡如壶中后倾倒出来的是淡茶水,有茶色、茶香,而人造的茶锈,往往是壶内壁满布黑色。做假老壶的办法之一就是养出茶锈来,造假者把新壶通过“茶老头”天天泡,好似专职养壶,以此养出茶锈来,故提醒收藏者也要当心。
『 徐秀棠 盉凤壶 』
9.制陶人的声名越大,买者越要小心,要看壶的颜色,看器物的造型和手工,另外还要看里面有几个孔,民国以前的壶多数是一个孔的,后来变成多孔,用来隔茶。20世纪70年代效法日本茶器的孔,像半个高尔夫球一样。这种方法只可以用于普通中型和大型茶壶,小壶永远只有一个孔,高身茶壶就会有比较多的孔。
10.在此顺便讲一下,市场上卖壶的人中有以敲茶壶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紫砂泥的,这是个骗人的做法。我们以前在检验普通商品紫砂壶时,以盖敲身是从声音中听辨正品是否有开裂的毛病,凡高档的壶从来没有人敢以盖敲身,这不是检验紫砂泥真伪的方法,更有甚者,在无锡旅游区,有人把紫砂壶往地上丢,以开裂与否来辨别是否正宗紫砂泥,真是荒唐。
李昌鸿大师鉴壶摘录
1.首先要来了怎样收藏紫砂壶,怎样识别壶,什么叫旧壶,什么是现代的名人名壶,有的这些知识,你们就可以在这方面增加知识了。
2.双重气孔可以使壶的表面越用越光,光亮结成以后,我们称之为亚光,时间久了称之为“包浆”。由于壶壁里有双重气孔,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旧壶,可以打开盖子看一下里面的茶锈是怎样的,按照我们的经验来说,现在市场上黑黑的一层就得小心了,茶锈绝对不会积得那么黑黑的一层,这是按我们的经验。
李昌鸿 竹简
3.现在台湾的茶艺,非常讲究养壶用一个养壶刷,泡过以后用茶在上面淋,给壶也要喝茶,用水浇匀,如果不喝了,把壶下面的底座擦的干干净净,如果这样用的话,保证你这个壶越用越漂亮,越用越可爱,不要以为茶锈结在上面,好象有一种古董味,其实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鉴别的时候,不一定表面要结很多茶锈。
4.成形的做工。旧的壶、古的壶徒手做的比较多,徒手做的壶有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我们拿到一个旧壶或者古壶的时候,手伸进去壶慢慢转,一般是在把儿和坠儿的时候,摸到一个接痕,因为这个接痕是自然的。
工艺就是这么简单,特征也就是这么一点,因为壶就是三个部分,壶身、坠儿把儿、盖子,所以只有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 李昌鸿 智圆行方 』
5.要看印章。印章在清代末年以前,90%是木头章,木头章的味道,跟石头章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章也可以进行鉴别旧壶、古壶与现代壶。
6.我们要多买一些书看,因为家里不会有很多的壶,通过书去看这个人,他做的作品形、神、气、态你都认识了。比如说程寿珍的掇球和仿古,做的非常准确,这就是他的气态了,你认识了以后,就知道是不是他做的了。并且要多接触作品,有些旧壶、古壶,多看多比较,就慢慢会清楚了。
李昌鸿制 范阳、阳阳题字(拜石图)紫砂壶
7.要了解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师承、新传、作品收藏的趋向等等。做民间工艺的人,特别讲究师承,我们是跟顾景舟老师学的,顾景舟老师是继承了历史上紫砂学派文人学派的脉流,形成了顾氏的风格。
另外建议读一本书,叫阳羡《砂壶图考》,李景康、张弘编著,这里面讲的非常清楚,而且从这里面看,也可以接触到不少做古董的商人,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怎样收藏壶等,都有一种记载的。
纵观三位大师所言,相信对制壶者和收藏者都有不少裨益,但最终还是应抱平和心态。
紫砂壶鉴定障碍确存,加之缺少权威机构对紫砂壶历史档案资料的全面整理(查阅资料时,电子资料尤少,且正误难考据)。而作为一名普通收藏者,还需本着循序渐进的态度,系统学习对于紫砂鉴别必有助益。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