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制的紫砂壶造型多样,后人将他的作品称为“时壶”。历经几百年,流传于世的时大彬壶本就不多,加上前朝与现代各种仿制,真正的时壶少之又少。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明万历年间人,著名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是紫砂茗壶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对于紫砂历史来说,时大彬这个人物太重要了,从他开始,紫砂壶的一整套制作技法才大体建立。时大彬对紫砂壶艺最大的贡献是,重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技法。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他还将紫砂器型由大改小,将制瓷工艺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制作中,首创调砂法,在紫砂泥料中杂以砂土,使砂壶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时大彬并没有把“革新”挂在嘴上,而是和他的弟子们,用大量流传后世的作品,掀起了紫砂历史上第一个革新高潮。
时大彬内心真正的师傅,是供春。他仿供春壶,神形兼备。大彬一向擅制大壶,风格趋于朴实坚致,但做多了,不免重复。他自己开始不满意,老是摔壶,别人可惜,他还是摔,做十把壶,留下的,只有一两把。时大彬是时鹏的儿子,时鹏在当时被称为紫砂“明代四大家”之一,大彬心高,父亲那点成就,也就那么回事,他并不太以为然。儿子自有儿子的心事,在他看来,从技艺上超越父亲并不难,但紫砂壶到底还能走多远?他心里没底。阳羡溪山虽然风流,但毕竟格局太小,窑场更是局促狭窄。他多么需要出去走一走。离上海不远的常熟、松江一带,有他许多朋友。他开始了他的“娄东游历”以壶会友,结交知己。太仓王世贞,松江陈继儒,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时大彬与他们交往、切磋久了,自感文气入怀,受益匪浅。朋友们以为,大壶储茶固多,但容易走味,提携品玩也不方便。何不将壶缩小?于己于客,多多方便。灵感,或许就诞生于某个清晨或黄昏,大彬遂将大壶改成小壶,这一款端的是素面无华,风骨冷峻,甚合文人心意。没承想如此一改,名堂就出来了,小巧的紫砂壶变成了玲珑剔透的掌上珍玩,其身价也直线飙升。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但当时地道的茶客,对于景德镇出品的瓷壶,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因为,阳羡紫砂壶已经脱颖而出,“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等特点已经显现。当时的文人许次纡在他的《茶疏》里这样写道:“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当时信息极端封闭的时代,时大彬也已经是全国级的名人了。就像我们今天的某些紫砂名人,当他们的作品一旦被中南海紫光阁、故宫或人民大会堂收藏时,就会感到是一种特殊的荣耀一样。
©本文是紫砂之家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追责,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