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若问最出名的紫砂艺人是谁?
答案也许不是顾景舟,也不是范大生,而是一个叫唐凤芝的艺人。在紫砂壶史上,这是一个被淹没的名字,致使其在民国乃至宜兴建厂的紫砂制壶名家中缺席。唐凤芝,清末民初出生于紫砂世家,他的生卒年有三个版本,一说1900~1976,另有1912~1969年、1898~1972两种版本。唐凤芝16岁随其父唐顺洪学艺,他构思创作力极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唐凤芝无论光货花货还是方型圆型俱在手中,随着年岁增长,技艺日渐成熟,每有巧思,便化砂壶。
▲唐凤芝制紫泥掇球壶
值得一提的是,唐凤芝和王寅春、顾景舟同村,学艺时也常在一起切磋壶艺。1943年,这时候的唐凤芝偏安一隅,专注于紫砂壶的创作,在壶界已稍有名气。紧接着,时局渐佳,他期盼着战火平息后,生计慢慢好起来。两年后,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唐凤芝也迎来了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天。
“那天,我穿上了崭新的中山装,台下照相的记者很多,皆是奔着我和我手里的壶来的,我微笑着示意,大概,那是我这辈子最体面的时刻。”
但他想不到的是,这一天也成为他日后回想起来最为悲伤的一天。长达十四年的抗战终于落幕,全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为纪念抗战胜利,唐凤芝做了一把“抗战胜利壶”,壶上浮雕当时被称为抗战领袖的蒋公像,故名为“中正壶”。此壶参加1946年3月10日开幕的苏州国货展览会,一经展出便引起了轰动,备受各界瞩目,当时的《中央日报》和地方报纸均发通讯大量报道,唐凤芝由此声名远扬。接着,他当上了宜兴县参议员,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名震中外,视若珍宝”、“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善于创新,工艺精良”、“籍示爱国热忱”,“来预定是壶者,有供不应求之势”。唐凤芝并以此壶致赠去宜兴巡视紫砂陶业的孙元良将军获得嘉勉,使得当时政府要员、达官贵人,以能藏有一把唐凤芝紫砂壶为荣。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丁山的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当时唐凤芝被聘为技术骨干。旧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在新社会里唐凤芝认真工作,他认可并热爱新中国,1951年,他将抗日战争胜利壶的正面改成红五星,变成“国光壶”。盖内落印“国光”,壶底落大方章印“国光方圆天下 万民团结共乐 一九五一年题 唐凤芝制”。1958年,因为当年做的这把壶,唐凤芝被开除了公职。即便如此,他仍制壶不辍,抟泥细作。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但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是一个手工艺人。▲唐凤芝山水国光壶
然而,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几年后,文革又至,那把壶又被用来大作文章,也成了他再也无法翻身的罪证。他说:“做壶的,心里想的是什么,自然做的就是什么了,我不懂什么政治,我就是一个做壶的。”晚年的他,只能自己在家做几把壶变卖度日。同样提着壶去土窑上烧,窑工却不给他好窑位,提回来的都是泥色发花的茶壸。
1972年,为紫砂付出毕生心血的唐凤芝抑郁而终,直到去世都没有得到“落实翻身”。在大时代的洪流里,一把壶改变了他整个人生,声名大显因此壶,籍籍无名亦因此壶。放眼紫砂史,其实有很多将一生都扑在紫砂上的老艺人。比如将毕生心血奉献于紫砂、生前遗产仅有60多把紫砂壶的俞国良!比如历经多朝,命途多舛,在最艰难的时期仍坚持做壶的七老之一吴云根!他们的人生令人唏嘘不已,所幸,随着世道廓清,海内升平,他们留下的许多优秀作品被收藏家们珍爱,被后世艺人们传承发扬,也算是对这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老艺人的一点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