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球作为紫砂经典器型之一,自古深受壶友喜爱。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此型为邵大亨首创,由莲子大壶转变而来,去莲子把下耳。
掇球从一开始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演变,分别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而这三种造型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
掇球在后世传承演变中虽万变不离其宗,但各具风格。目前最贵的掇球也是顾老的作品。作为最具特色的一款经典紫砂壶形,掇球壶诠释着“几何美”的内涵:壶身是一个大球,壶流一弯半,其口小根大,壶盖是半个球,而壶嘴及壶则是截取球上的一个壶。从整体造型看似乎并不像球,但细细曲解无不取之于球。一起看看掇球的创作变化。由雍正年间出现的莲子大壶转变而来,沿着邵大亨、邵友廷、程寿珍、顾景舟一线进行了四度创新,四人的掇球各具特色,代表了四个不同时期的四种不同风格。掇球,始于邵大亨。由莲子大壶转变成其球壶型,而掇,也是有坠落之意,意寓为落起来的球。壶体浑圆硕大,浑厚华滋,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大亨其人心高气傲,不畏权贵,不媚俗。民间传说他的壶千金难求,但他为了救一个权贵家的丫环,这个丫环因摔破权贵喜爱的大亨壶而要被打死,大亨拿出一竹篮十几把大亨壶,送到这个权贵面前,分文不取,救下人后扬长而去。大亨掇球,壶如其人,明月清风,昂扬挺拔。友廷掇球,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上袁村制壶高手邵友廷所作。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但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在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显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壶口设计放大,壶盖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与“大亨掇球”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从审美角度欣赏,应该说:“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在“大亨掇球”与“寿珍掇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最负盛名的,当属寿珍掇球。甚至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掇球壶”在寿珍手中才达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和完美的审美效果。寿珍掇球,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紫砂艺人程寿珍所作,他在“大亨”和“友廷”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真正的三“球”重叠之势,尽显“掇球”之奥义。壶身更圆更丰满,壶口再放宽,壶颈再度拉高,壶盖更具夸张。变得更加高耸、挺拔,更有“掇球”的意味。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耳朵”形曲线的优美空间,各部比例协调,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程寿珍的《掇球壶》拿到了头等金奖。1932年此壶又获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顾景舟的掇球,则是第四代掇球壶,景舟掇球风格独具,比之邵大亨“掇球壶”略显内敛,比之程寿珍“掇球壶”则更显古朴,彰显顾景舟壶艺严谨爽净的风格,展现了紫砂裸胎之美。扁球形壶身,二弯流,直颈圆口,鼓腹卧足。扁球形盖,圆球形壶钮,环形柄长而垂。以大、中、小三个球体以一中轴迭积而成的壶体,透露出整个壶的圆意韵味。此件作品气韵饱满,淡定从容。壶身表面工艺已趋完美,抚之滑若凝脂。在顾景舟的所有作品中亦是名列前茅之作,可以说顾景舟此件掇球经典程度与前人相比毫不逊色。 越简单的壶,越难制作,反而越能成为经典,掇球便是如此。它看上去器型简洁,制作难度却较大,历经几百年,依然受到后世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