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0 来源:网络
顾景舟先生,一生壶艺创作虽不多,但每一件都堪称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甚广,成为壶艺界的瑰宝。其中,鹧鸪提梁壶的创制,更是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技艺。
1983年春,顾景舟大师的夫人徐义宝因鼻咽癌前往上海治疗,先生心急如焚,陪同前往。由于经济拮据,他借居在上海淮海中学内,由朋友周圣希和顾国栋帮忙安排住宿。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先生创作了小供春壶及鹧鸪壶,壶底均刻有自撰铭文。其中一把壶上刻着:“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舟记,时年六十有九。”这些壶后来赠予了上海的友人,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同年春季,广州交易会期间,我有幸与沈蘧华、周桂珍、谢曼伦、张红华等人一同前往广州参观,途中特地去上海看望了顾景舟先生。他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制壶场所——淮海中学的植物房。在那里,一张简陋的水泥长桌就是他的工作台,木工用的刨子代替了搭只,其他制壶工具也仅有几样常规用品。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生却创作出了鹧鸪壶这样高水平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我欣赏鹧鸪壶时,发现其刚柔并济,壶身、提梁、壶钮以及壶嘴的处理都协调统一,恰到好处。特别是提梁的前叉,遒劲有力,透露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壶口饱满,壶盖微凸,既是造型上的过渡,也体现了先生的精神状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完成,无不彰显出先生技艺的精湛。
我曾询问先生为何给这把壶取名“鹧鸪壶”,他解释说,一是抽象的形似,二是取“金镂鹧鸪斑”名茶之意。此外,山谷先生在《中国紫砂大师》一书中还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来诠释,也十分贴切。
然而,关于鹧鸪壶的设计者,有人认为是由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设计的,但这一说法值得商榷。据我所知,韩美林先生与紫砂的合作始于1982年,当时他主要在紫砂挂盘上书刻字画。而顾景舟先生与韩美林先生的深交是在此后的时间里逐渐建立的。至于《中国紫砂图典》中提到的鹧鸪壶由韩美林设计、顾景舟制作的说法,更是与事实不符。这把壶实际上是顾景舟大师为香港锦锋公司办紫砂珍品展而制作的,后来韩美林先生在此壶上进行了书画装饰。
顾景舟大师创作的鹧鸪壶,从造型到工艺再到文化内涵,都堪称传世佳作。据一位台湾收藏家透露,他在上世纪90年代曾以高达9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一把底部有记文的鹧鸪壶。
好壶共赏,疑义相析。对于顾景舟大师的壶艺作品,我们应该缅怀先贤、继承传统、了解历史、展望未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