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7 来源:网络
紫泥,这一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的宝贵矿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质地,成为了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其矿料外观呈紫色,内部含有油面,结合面有水锈,并夹杂着不规则的青灰色矿料。
经过烧成,紫泥的外观会呈现出紫色、紫棕色或深紫色,散发出迷人的光泽。紫泥在陶艺界有着多种俗称,如“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和“大红泥”等。
其中,天青泥质细腻,呈青蓝色,但遗憾的是,这种泥料在清代中期后已失传。底槽清泥则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常有青绿色的“鸡眼”或“猫眼”,含有段泥颗粒,色偏紫泛青,十分稀少且泥质细腻。烧结后的底槽清泥呈紫红色,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在10%左右。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色紫微泛红,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泥质纯正且产量较多。烧结后的红棕泥呈棕红色,质坚光润,收缩率也在10%左右。
大红泥则位于矿层中,较为罕见,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泥质细纯有光泽。烧结后的大红泥呈大红色泽,表面脂润,收缩率在12%左右,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此外,清水泥作为纯种的紫泥矿,也是较为常见的泥料之一。这些紫泥矿料各具特色,为紫砂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