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泥料 >> 岩中泥与传说中的天青泥:一场意外的邂逅与探究

岩中泥与传说中的天青泥:一场意外的邂逅与探究

时间:2024-11-27 来源:网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结识了殷建平先生,并通过他结识了他的发小刘,一位对紫砂泥料有着丰富经验的陶艺爱好者。刘的家位于黄龙山“红泥宕”口,一个曾经产出风靡港台的“文革水平壶”矿料的地方。

在刘的家中,我看到了几种不同的试片,但并未发现特别之处。然而,刘却神秘地从某处掏出一个烧成的身筒,声称这是他在自家屋后院子里挖出的岩中泥,夹在两层岩石之间,泥料非常干净。当我看到身筒的色泽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激动,它与我收藏的文革前紫砂泥有几分相似。

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我第一眼看到用这块岩中泥烧成的《鱼罩壶》时,我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这会不会是失传已久的天青泥?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记载,天青泥烧成后的颜色像暗猪肝色,这也是历史上有关天青泥色泽唯一的文字记述。

为了探究岩中泥与天青泥的关系,我开始深入了解紫砂泥料的历史和特性。我发现,在紫砂泥料中,显色元素主要为铁,含量较少的元素如锰、铜等,在烧成过程中不可能呈现近似天青的颜色。因此,关于天青泥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矿源呈天青色,另一种则认为天青是染色名,因这种泥与天青染料相似而得名。

在进一步了解青泥(紫泥)的历史时,我发现解放以前紫泥一直被称为青泥。我认为,青泥实则应该为“清泥”,而现在广泛应用的甲泥应该为“夹泥”。这些都是宜兴口语在记述成文字时被误读的结果。明朝时期,由于挖掘设备落后,只能挖到黄龙山浅表的泥料,这些泥料成分复杂,被称为“夹泥”。而后来挖掘到的紫泥矿料质地干净,被称为“清泥”。

当我将岩中泥与天青泥进行对比时,我发现它们在烧成色泽和泥料特性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岩中泥烧成后的色泽接近乌黑,与天青泥的黯肝色相近。同时,岩中泥也具备了紫砂泥料的最高境界——醇和静,深沉含蓄,这与天青泥的特点不谋而合。

此外,我还发现岩中泥的产地与天青泥有着地理上的联系。它们都位于黄龙山山脚,只不过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或许在地质变迁的过程中,岩中泥与天青泥是同一矿脉的不同表现形式。

然而,这些都只是我的推测和猜想。要真正确定岩中泥是否就是失传已久的天青泥,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验证。但无论如何,这次邂逅岩中泥的经历让我对紫砂泥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婉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