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8 来源:紫砂之家
工巧盛名 ,小品靡世的“二惠”神话
【 惠孟臣】 — 清早期 “辛卯仲冬日惠孟臣”款朱泥扁圆壶 “孟臣”姓惠,是从听泉山馆珍藏的白砂大壶中得知,根据是此壶底款有“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楷书十一字。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 惠孟臣 诗句朱泥小宫灯壶 惠孟臣壶艺出众,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孟臣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 — 清 惠孟臣粗砂梨形壶 此孟臣梨形壶,造型秀美,胎质紧致。腹部圆鼓,截盖拱起与器身相契合,扁珠钮,圈把,呈环状,弯曲自然,弧线流畅优美。流、把手与器身结合处平滑无痕,完全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展现了匠者高超的技艺。望而观之,头小底大,似一鸭梨,腹部下垂但饱满。本器型仿自自然之物,构思奇特,做工精致,色泽美艳,可谓天然雕饰,但仍由内而外显露出一种大方、古朴、典雅之气,堪为清代中期梨形壶中的典范之作,是文人雅客把玩的理想器选。 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 “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 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钤印。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 清初 惠孟臣朱泥莲子壶 孟臣擅制各种壶式,且孟臣之朱泥壶最为出名,仿之者众。此壶作莲子式,朱泥为胎,身筒圆润如宝珠,壶钮亦作同式,壶型精巧,口盖留唇,盖面穹起,一弯小流前敛后侈,环鋬稍昂,下留耳垂。朱泥色泽纯正,温润染人,精严而不板滞,通体潇洒流利,饱满莹润,底款“松竹开三径,孟臣”。 — 清 惠孟臣款朱泥笠帽壶 朱泥笠帽壶,笠帽壶式,朱泥胎轻薄,精巧细致,流及把略微纤细,以凸显壶身的张力,呈现玲珑小巧的意趣。此壶泥质细密坚致,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壶底有“惠孟臣制”篆书阳文方印。 《阳羡砂壶考》云:“披云楼藏孟臣大壶一持,朱泥,肩膊处谷罗文甚精,底钤楷书大方印曰‘惠孟臣制’,惜失盖复配耳”。 — 清 孟臣款朱泥思亭壶 说到思亭壶式,自然会联想到文章开头,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典故?惠孟臣、惠逸公、张君德、陆思亭诸家俱为清代擅制朱泥器的好手。孟臣因其名声大,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主要代名词。而张君德、陆思亭则成为特定壶式的代名词,思亭壶式俊秀高雅,各自留名于朱泥陶史。坊间谚语“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也随之开始流传,其中无名指的是“供春”(亦谓无款多佳器)。思亭在清代初期出现,作为清代陆氏(陆思亭)所创作的款式,因其壶式俊挺,伫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龙昂首,气韵出众,排名优于孟臣。 【 惠逸公】 — 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有“二惠”之称誉,泥色最奇,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浑朴精巧出名,比较而言,惠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 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 “逸公”款汉方壶用调砂朱红泥制小壶,取华凤翔之壶式,制器尤精,艳丽秀雅,比例端庄,嘴似方,贴身胥曲流畅,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钮方,粗砂细制作,如论者所评,逸公擅制小壶,上追惠孟臣,泥色最奇,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 — 此汉方壶式为朱泥壶中相当少见的,尤其器身较小,不满盈握,盖增制器之难度。可惜此壶出土时壶把已断,壶钮亦有小损,不过仍未损其整器精妙,壶底以行楷精刻“丁末仲冬惠逸公制”八字铭款,书艺极佳,刻工亦精,是朱泥器中罕见的款识。 — 据《阳羡砂壶图考》所载:“不耽阁藏紫砂泥小壶一具,底镌‘丁未仲冬惠逸公制’八字,大抵雍正五年(1727年)之丁未也。”《阳羡砂壶图考》下卷云:“案金武祥琐录,定逸公为乾隆时人,而此壶制于丁未仲冬,疑是雍正五年,距乾隆之世不过数载,与武祥之说犹近,至于所见逸公之夥,足见此老年高也。虹识。” — 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且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此“逸公”款朱泥梨皮扁腹壶朱泥精炼,窑烧成熟呈梨皮状,胎薄工精。壶体呈鼓腹式,一弯短流胥出,环形把,弧盖,扁圆钮,壶底圈足内收,修饰讲究。线条浑朴饱满,气度大方。底款刻字:“伴客谈清夜,逸公制”。 — 清晚期 “逸公”款朱泥鹅蛋壶 “逸公”款朱泥鹅蛋壶形如立蛋,自盖延至壶体,圆弧过渡,一气呵成。此壶色泽朱黄,胎质揉入熟料,以致颗粒偏布,宛若梨皮。流把匀称,钮滴亦作小蛋形,壶底内凹,乳钉居中,上下镌刻“逸”“公”两字,为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得的佳作。此壶流嘴、钮座、口盖皆为铜质老包镶。外销泰国的紫砂茗壶,当地常加以包镶,以对器物产生保护之效,也属当地审美之意,并非掩饰残损的做法。 — 清中晚期 “惠逸公”朱泥神灯壶 神灯壶纯朱泥浆感,胎色温润洁净,作神灯式,胎质细腻,外表平滑光润,壶身近扁圆形,似如扁珠,壶盖上隆作半圆状,中心设圆形提钮,壶盖沿周略向外翻,盖、身以子母扣合,此壶以简练的线条构成淳朴凝重的形体,深厚且具神韵,设计上空间明快,虚实和谐,提携舒适,线条柔和,整体雄浑肃穆。 — 清乾隆·惠逸公制朱泥圆壶 朱泥圆壶 ,砂质细腻,颜色鲜艳,极为讨巧。壶身作圆形,斗笠式盖上接圆扁壶钮,盖内修坯极精,可见作者制砂工艺之深厚。平底,以钢刀镌刻“大清丁亥年惠逸公”八字,此般落纪年款者于逸公传器中稀见,断为惠逸公本人所制,非后期托款之物。“丁亥年”为1767年,距今已历二百多个春秋,完成保存至今,殊为不易。此类朱泥小壶,最解茶性,最宜冲泡武夷名枞,试取初翻鱼眼之水,高注入内,岩骨枞香,壶中自来。 — 惠逸公朱泥虚扁壶作虚扁式,胎质细腻,外表平滑光润,壶身近扁圆形,似如扁珠。此壶以简练的线条构成淳朴凝重的形体,深厚且具神韵,设计上空间明快,虚实和谐,提携舒适,线条柔和,整体雄浑肃穆,无不体现作者精湛的技艺,凭借工巧闻名的惠逸公,与惠孟臣相伯仲,“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的谚语也随之流传至今,成为了紫砂历史上一段不朽的神话。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