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曼生十八式,我们之前写了很多期,曼生十八式是由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的经典紫砂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
那么,你知道“景舟八式”吗?同样“景舟八式”也指的是顾老的八款经典紫砂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成交价:1550万
这把壶由顾景舟精心设计(高庄共同参与设计),可谓精心制作、精心修改的“国之瑰宝”,是顾景舟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工艺最精湛的经典代表作。此壶以玉璧理念设计制作而成,壶体扁而呈圆柱形,刚中带柔,和谐匀称,提梁把虚实节奏协调,轮廓造型端庄周正。以最简单的点线面表现出紫砂光素器的天然韵致。成交价:425.60万
提璧壶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历经长期反复推敲,创作而成。吴山先生编的《中国紫砂辞典》中如是论断:“因壶作提梁,盖面似古代玉璧,故取名“提璧壶”。成交价:2702.5万
此壶壶底与壶口的大小呈圆锥状,略饱满、圆浑;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相应地,壶嘴、鋬与壶身筒衔接处,琢塑出大的弧度,既好像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筒的圆浑,壶嘴和鋬做到了胥出自然,同时又舒展有力。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顾景舟常往来宜兴、上海之间,经铁画轩(民国紫砂史上有名的陶器店铺)主人戴相明介绍认识了江寒汀、唐云、吴湖帆、来楚生等著名书画篆刻家,令顾景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格调多了不同视野的养分。为了感谢这些艺术家的青睐和关爱,顾景舟精心制作了五把石瓢壶,戴相明携壶坯,随江寒汀到吴湖帆家中,请为五壶做书画装饰,书画成,由顾景舟亲自镌刻,除自留一把,其余四把慨赠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这五把壶陶、书、画、刻珠联璧合,成就了一段海上文人与一代宗师顾景舟之间的传奇故事,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标杆性的一次文人壶杰作。
成交价:920.00万
这把双圈壶器身为直筒形,高身筒,俊朗挺拔,三弯流,圈底,平嵌盖,桥钮中置双串环。此壶胎用细润的紫砂泥制作,表层肌理平整光洁,颗粒均匀而又自然。整体造型俊朗挺拔、大气沉稳。 双圈壶为紫砂的传统壶型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经各大紫砂名家传承创作,其中最为经典的还属顾景舟所制款。成交价:761.60万
此壶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利。提梁及盖的造型设计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带圆、圆中含方的构图,充分掌握雕塑与空间关系的美学概念。壶身丰厚扁圆稳住了上半部飞扬的劲势,流则浑厚有力。成交价:1,495.00万
壶盖、壶身、圈足三部分的线条因为菱形的分割,虽短却不显琐碎,线条多并不繁复,倒是层次感更强。菱属于水生草本植物,夏天开白色花。菱花开放时,花瓣如卷成的一圈筋纹,随风而起时,它就像风中的舞者,使人赏心悦目。以“菱”入壶,将自然界中植物之美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看似柔软而实则内力刚劲,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韵。
成交价:747.50万
这款壶为浑圆素朴的茄段造型,淳朴自然,素面素心,大巧若拙。把自然界的瓜果蔬菜入壶,一直以来是花货作品创意之源!茄段壶,圆意中存清高之骨气,内敛中生正直之爽气,通体不着点滴笔墨,仅以造型、材质示人,其光华内敛,令观者叫绝!成交价:517.50万
虽然上新桥没有西施壶和石瓢壶那么常见,但它也是一代大师顾景舟的经典之作。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些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元素被顾老用在了紫砂壶上,也别有了一番韵味。
成交价:517.50万
掇只壶,为邵大亨所创,《宜兴县志》中提到的“一壶千金,几不可得”说的正是掇只壶。其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难度却是极大的。顾景舟曾说:“茶壶是喝茶的,是实用的东西......捧起茶壶也是一种享受,要越用越喜欢,越看越高兴才行。”他是这样说的,也真的做到了!紫玉金砂,温润如玉。以上景舟八式,你最喜欢哪一把呢?别忘了留言区告诉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