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2-05 来源:紫砂之家
2009年底,一个反映北京伊斯兰民族历史、文化的陈列展在千年清真古寺牛街星期寺拉开帷幕。与此同时,一部编排精美的《清真古韵——北京牛街星期寺》画册也出版发行。介入和策划这一系列民族流动的,就是闻名的文博专家马希桂。
马希桂,首都博物馆前馆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补助。他的父亲马明道,是中国现代穆斯林宗教授教养者。1961年,马希桂由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馆工作。其间,他介入和主持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元大都遗址和大葆台汉墓等重要考古发掘。每一次发掘工作,都让他记忆犹新。马希桂说,“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为再现当时的建筑风采提供了贵重的什物资料。大葆台汉墓中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尤其是发现了史书中记载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这些都让我们为之高兴。”之后,他又主持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筹建、墓室复原和展陈工作。在经由大量的考察和实地研究后,又撰写了《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及出土文物》等学术论文,为考古发掘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983年,马希桂调到北京市文物局负责博物馆行政治理工作,并筹建了北京博物馆学会。1988年,担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后,率先在全国博物馆界开展了“改革”。在当时,博物馆的展品要想“走出去”并非易事。1994年,一位台湾朋友想与首博联合,在台湾举办紫砂壶展览,经由严格筛选,选中馆内珍藏的紫砂壶不到10把。为了促成此次展览,马希桂与天津艺术博物馆联络合作办展,又遴选出30余件紫砂壶精品,但展品数目仍旧不够。最后,马希桂找到了故宫博物院。在与主管领导达成展览协议后,上报审批项目时又碰到了阻力。马希桂反复协调,说明展览意义,使得展览获得批准。合法他们积极预备展览和办理入台手续时,一个突发事件又使展览搁置。直到1995年6月,展览才终极成行。回顾这段经历,当时的曲折辛苦至今仍让马希桂难以忘怀。
长期的文博工作经历,让马希桂对北京地区历代陶瓷出土情况、工艺水平和制作特色有了深入了解。他的著作《中国青花瓷》一书,深受文物鉴赏者好评,曾多次重版,也奠定了他在青花瓷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还主编或参加撰写了《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上、下)》、《青花名瓷》、《官窑名瓷》等图书。并与马文宽合作,对非洲东海岸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具体考察,以大量事实佐证了中国与非洲海上商业航线的存在,为自宋、元以来中非友好交流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证实。此外,他将《辽东曹氏宗谱》等史料与有关曹氏家族的资料加以研究,提出曹家的衰败原因等见解,对研究曹雪芹家族和“红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如今,年过古稀的马希桂白叟,仍旧在文博战线上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还担任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义士暮年,壮心不已”。
更多关于紫砂壶收藏请关注http://bbs.zisha.com/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