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前蜀龙窑

前蜀龙窑

时间:2010-07-19 来源:紫砂之家

陶,被谓之火和土的艺术,两者的结合点,就是窑。最早的窑,就是利用洞穴,或者就简单在地上挖一个坑,再用石土围砌起来,在里面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的由来。这种烧制陶器的方法至今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还可看到。
广义的陶器,根据烧成温度不同,可分为透水又透气的土器,如砖瓦;透气不透水的炻器,如紫砂;透水又透气的陶器(施釉的陶器不透水不透气),如缸罐;不透水也不透气的瓷器,如景德镇瓷器。这些都需要在窑里烧成。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的升焰窑,唐代中叶开始向龙窑转变,直到1932年,出现了第一座倒焰窑,1957年,烧烟煤的倒焰窑普遍取代了烧柴草的龙窑。1965年,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烧制技术出现,到1973年,隧道窑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1990年代,又陆续出现了推板窑、辊道窑、梭式窑和电窑。随着窑式的变革,烧制时间逐渐缩短,污染逐渐减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烧制状态的稳定性大大增强。生产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就是产品实现了标准化。产品的规制,强化了紫砂壶的工业品性,但其艺术性、工艺性却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消失了,最明显的就是窑变现象不再,而窑变,正是火与泥因缘和合的完美体现。这也是龙窑的独特价值所在。

  前墅龙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一座龙窑,在国内也是仅存的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之一(另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龙窑的所在地,也符合我们发现的一般规律,有河。在龙窑下面,就是一条可以行船的河,今天,汽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当初码头繁忙的景象只能想象了。

 

  2006年5月,前蜀龙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头北尾南,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龙窑通长43.4米,窑身外壁最宽处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
  龙窑是中国祖先的智慧创造,以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前墅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用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炉头堆放着松枝和煤炭。床呈拱形,内人无法直立,炉壁褓浆很厚,可见历史已久远矣。窑身背脊两侧相隔约75厘米,开投柴孔(俗称鳞眼洞)一个,共计42对,这也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度的窗口。龙窑斜坡由下向上一个鳞眼一个鳞眼地燃烧,其原理就是利用火焰的自然上升,热能被充分利用,恰似一个斜卧着的大烟囱。西侧设装窑用户口(窑门)5个。现产品主要以盆、瓮、罐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龙头常年浸在水中,烧窑前再将水抽出,这是烧窑人敬龙的方式。
  前墅龙窑目前仍然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龙窑的结构特征和陶瓷器和烧制方法,是研究我国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十分难得的实物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温度控制是烧龙窑最富技术含量的节点,不同种类的陶器、不同大小的生坯,烧结的温度不同,但与其烧制的临界点上下相差不能超过5℃,否则不是致密度不够就是变形。而在1000多度高温情况下,把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在这么小的范围之内,凭的完全是经验。所以,一般窑主必须是行家里手,指挥投柴人的工作,特别是在后期二十多个小时的柴烧过程中,几乎寸步不离,否则一把火不适,就会影响烧成效果。烧制时,通过投柴口观看窑里面的颜色,根据颜色确定投柴时间和数量。500℃,暗红色;700℃,鲜红色;800℃,橘黄色;1000℃,浅黄色;1300℃,白色;1600℃,耀眼的无色透明。

 

  从无色到无色,火与土的艺术,完成了一个轮回。
  不同的陶土,烧结温度也不同。即使是紫砂泥,烧制温差也跨160℃左右。一般来说,紫砂泥纯度越高耐火性越好,石英、氧化铝、氧化硅含量越多耐火性越好,胶质越多耐火性越差。朱泥中的高岭土最多,石英含量则较少,所以朱泥的收缩率最高,烧成温度也最低,只在1000℃左右;本山绿泥烧制温度最高,需要达到1270℃左右。紫泥中,底槽青最耐火,纯正底槽青的烧制温度一般需要1170℃--1200℃,因其杂质最少,石英、云母、高岭土、金属氧化物较为均衡。

铁含量

烧成后显色

≤0.8%

白色

1.3%

灰色

2.7%

淡黄色

5.5%

淡红色

8.5%

红色

10.5%

深红色

≥11.5%

紫色

  泥料中的杂质一般是不耐高温的易熔物,一经高温就会发生气泡、碳化等火疵现象,出现废品。因此,从烧制温度上,就可以判断紫砂泥料的质量,特别是可以判断出泥料中是否添加了化工染料。一些壶艺人为了迎合经验不足的紫砂消费者对紫砂壶颜色的特别喜好,就在紫砂泥中添加化学合成的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在高温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呈色的金属氧化物被不同程度地还原出来,这样,就起到了着色剂的作用。但是,用这样的紫砂壶喝茶,时间长了,很难说紫砂业就不出现“三聚氰胺”事件。用化工泥制作的紫砂壶,是绝对不敢拿龙窑来烧的(朱泥也不适合),只有精纯的原矿黄龙山紫砂泥(清水泥)才敢在龙窑里烧,正所谓真砂不拍火炼。烧成的紫砂泥无论是朱、黄、紫,都呈古旧的土色,如果颜色鲜艳,即使是黑色,也肯定添加了化工染料。
  除了控制烧窑的温度外,装窑也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环节。段位、层次、里外都会导致细微的温度差异,窑尾、臼(摞起的匣钵,匣钵内放生坯)顶、中间,温度较高,不耐温的陶器则需要放到窑头、臼底、靠近鳞眼处。
  致密度,是衡量烧制水平的标准。最佳的情况就是再高一度就会发生气泡或熔化,当然,这是很难控制的。即使用温度可以精确到±1度的电窑,烧制效果也不能保证。因为除了温度外,泥料的品性也是一个很大的变量。
  在适宜的烧制温度下,烧成的紫砂泥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不同的泥料含铁量不同,是否富含铁质和高岭土,正是紫砂泥与甲泥的区别。
  窑变,是古龙窑烧制最具特色的现象,也是龙窑最具魅力的地方。但窑变却是可遇不可求的现象,无法设计,不可复制。就是可调动一切烧制资源的窑主,思前想后、绞尽脑汁,精置措、巧用火,最后打开匣钵,往往也是一声叹息。所谓的窑变,就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陶土在高温的环境中,因为温度、湿度、气流、火呲等条件的不同,陶器不同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化学变化,呈色物质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来,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不规则的颜色差异。影响窑变的变量很多,除温度、湿度、气流、火焰等因素外,还有燃料、匣钵缝隙、装窑火路、摆放位置、烧窑工技能等,这些变量混合一起,导致整体烧制气氛几乎不可控。
  烧制时间
  烟煤热窑:
  1、小火,200℃—400℃,8小时;
  2、中火,400℃--800℃,8小时;
  3、大火,800℃--1200℃,4小时。
  竹柴烧窑:大火,20小时,1200℃。
  烧制周期
  9-10天:装窑,3天;烧窑,40小时;冷却,2天;开窑:2天。
  夏季,3次/2个月,冬季,一月一次。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