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0 来源:紫砂之家
一、印象篇:真者正也
初识陈正初是在八面来风堂,带着他的女儿,很少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柜内的紫砂作品。后来因为要写采访稿,上网查了一些关于陈正初的资料。
陈正初的工作室叫做“真陶轩”,“真”者,“正”也。陈正初生于1958年,也是知天命之年了。在网上,陈正初得到很多壶友的尊重,不仅是年纪的原因,也是壶的原因,当然,究其根源,还是人的原因。壶品亦如人品,壶友们称他为“紫砂大侠”。侠者,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想必,他这个大侠的称呼也是有缘由的。
陈正初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偶尔写几篇日志,有对紫砂的理解,亦有对展览的感受。从他质朴的文字里,你会读出一个士子的气质。而读他的紫砂作品,似乎也总有那么一种绅士的风度,细腻而不拘束,大度,雅量,明智。
作为一个紫砂爱好者,陈正初认真,虔诚;作为一个紫砂工作者,其人睿智,诚信。
二、起步篇:一路走来
陈正初的工作室亦在家中,没有大街上的吵闹,窗外参差的江南古宅,恍如隔世。室内布置简约,整齐明亮。有幅字,题曰:真陶轩。厅内有“兰花”巨幅,亦有“山水”巨幅,字为其
谈到陈正初的做壶经历,掐指算来,也有20来年的时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陈正初开始初探紫砂之路,随其姐姐学做紫砂壶,希望能够通过做壶,改变当时的生活处境。一次,陈正初心血来潮做了一把壶,壶型为一个新品,意外地卖了30块钱,这在当时来说,比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一些。
一个人前进的最大动力,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有了第一把壶的成绩,陈正初坚定了走紫砂道路的信心,力求在做工上更加细致。
80年代后期,陈正初经过探索实践,做了一套宝塔形状的茶具。茶壶的壶嘴、壶把为两条龙,呈对称形状;茶杯和茶托依次叠起,垒在壶身之上,形成塔身;壶盖放到茶杯口,相吻合,成塔顶。一个经营紫砂壶的生意人发现此套壶具后,欣喜若狂,愿以高价收买,并说做多少要多少,两个月内订了20套此类茶具。后来,此人经常去看陈正初的壶,成了他的最初买家,这对于陈正初来说,无非是一次机遇。在不断地尝试中,陈正初又做了一把桃子提梁壶,被买家看中,并由此壶延伸出了几种壶型。
此时,陈正初的壶艺之路已初见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制壶技艺,90年代初期,陈正初到紫砂工艺二厂拜
两年以后,陈正初和妻子唐红娣回到家中,继续探索紫砂之路。期间做过香炉,由于做工精致大方,被一个商人订购1000多个,这是个过程,为陈正初紫砂之路上的前进奠定了物质基础。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辐射整个亚洲,紫砂市场也出现低迷状态,很不景气。陈正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紫砂创作,而是趁此机会静下心来钻研壶艺,使自己的做壶功底在进一步加深加厚。
2002年,国内紫砂市场开始好转,陈正初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潜伏修养之后,终于作为一个紫砂工作者正式步入了丁山紫砂行业的队伍。他开始举办展览,并拥有了一大批壶友和客户。同年6月,陈正初的紫砂作品“开片石瓢壶”荣获了中国名茶博览会暨首界碧螺春文化节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金奖,一举成名。
这一年,离陈正初开始从艺那年,有20年的时间了。20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使得陈正初的紫砂壶艺趋于成熟,而他的紫艺之路也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前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紫砂,亦是如此。经过了工作室里的探究、琢磨之后,必然要到各处走走,丰富阅历,增长见识。行走,应当成为一门艺术,它带来的不只是财富,还有一个人的自信和睿智。
一把开片石瓢壶,奠定了陈正初在紫艺之路上行走的基础。因为这一把与众不同的石瓢,业内人士称陈正初为“
行走,造化为师,从大自然中发掘灵感的源泉。如今,这或许成了一个成功紫砂人士的必经之路了。
行走的另一种意义在于拓展市场,如举办展览。2002年初,陈正初办了个人紫砂生涯上的第一次个展。由于天气等各方面的原因,壶没有卖出,倒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这让陈正初有很大的思考。
2002年9月的时候,陈正初毅然决定举办第二次个人紫砂展。这次在广州的展览,总算有了收获,卖了好几把壶,其中开叶石瓢壶被一壶友以100美元买走,这是陈正初从艺以来,卖得最贵的一把壶了,给了他不少信心。
接下来的几年里,陈正初的展览情况越来越好,较成功的一次是2007年4月在新加坡举办的展览。《江南晚报》记录此次展览是“紫砂绝活享誉新加坡”,报道说“作为在新加坡牛车水首开紫砂陶艺个展的宜兴中青年陶艺家陈正初,此次在异国好好‘秀’了一把,展出的100把个性紫砂壶受到外国友人的追捧。在2007新加坡紫砂精品展上,陶艺家陈正初、唐红娣夫妇现场为新加坡人表演起了全手工制壶绝活”。
时至今日,陈正初已经拥有了广阔的紫砂发展空间,拥有了一批壶友,一批热爱陈壶的收藏家。
四、壶艺篇:紫韵流长
陈正初的紫砂壶艺作品多以纯紫泥为主,显韵味。“龙头八卦壶”是陈正初的代表作之一,壶型为陈正初改创,最初来源于“龙头一捆竹”。陈正初去掉“龙头一捆竹”壶身的竹节,使壶身光滑有色泽,既显大方,又便于养壶;壶把、壶嘴分别为抽象的龙背、龙头,寓意吉祥;壶钮上做太极形状,阴阳转换,万物滋生,颇具古韵。
“六六大顺壶”为纯紫泥紫砂作品,也是较显功力的一件作品。此壶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有六足,这在壶中很是少见。一般壶多取三角以作平衡,要把六角也做得平衡,绝非三朝两夕之事。壶做成之后,还有一个烧制的过程,若火候不当,足便很易脱落。但壶一旦烧好,小巧精致,紫韵深长,令人爱不释手。
金鱼石瓢,“金鱼”和“金玉”谐音,寓意金玉满堂,和睦美满。有诗曾曰:五行之中金生水,水中金鱼随水肥。缘家得用此壶润,金玉满堂福来催。此壶在工艺上采用镶金技术,深得朱氏镶金工艺的精髓。整壶富贵大气,观之使人流连忘返。
凌韵壶,以十二莲花为壶身,吉祥如意,祝福圆满,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著名山水画家沈文泰曾赞曰:莲花连连意生韵,此壶只许配玉人。玉韵生花妙高境,朱泥紫气传祥春。多少好祝福,盈融度芳心。
陈正初亦作朱泥系列壶,代表作有“荷趣”壶。壶之色泽明丽,趣味十足。但这背后却有着一个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朱泥泥性收缩难以把握,非人人可成上品。
五、故事篇:诚之为贵
有人说,陈正初的每一把壶都是自己对紫砂感情的积累,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故事很多,一二聊之。
在陈正初众多的壶友和收藏爱好者之中,有个姓叶的经理,为广东人。其人每年都收藏陈正初的紫砂壶作品一到两件,陈正初每次去广州展览,叶经理逢场必到。2005年,陈正初在广州办展的时候,恰好叶经理出差在外,叶便千里之外打电话给陈正初,务必给他留一把壶,以作收藏。由于壶卖得很好,谁也无法保证紫砂壶不被其他人高价购得,最后,叶再次打电话让陈正初给自己挑一把壶,让其妻子到展览处取壶。事后,陈正初心想,紫砂壶价格不菲,其妻又不懂壶,还让她来取,足见壶友对自己的信任,便挑了一把得意之作收起来,等叶妻来取。这件事给陈正初的影响也不小,以诚信待人,必然得到别人的诚心。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展览,很有趣。在一次展览上,有一个紫砂壶爱好者看中了陈正初的一把提梁,手工,泥料各方面都很不错,当时卖价也不算贵。这位壶友几次来到壶前,爱不释手,几经离去,几经返回,犹豫再三。最后,此人直言不讳,问能不能在价格上便宜一点,说壶价之于作者职称似乎有些高了。陈正初壶的价格在壶友界一向比较适中,对于此人的想法陈无奈亦无言,只是委婉表示物有所值,不便降价。最终,壶友还是原价买走了此壶。这算一件饭后之余的趣事了,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北京紫砂展。
诚品沁德,紫韵流长。从二十年前的手工作坊,到如今的真陶轩,陈正初走过了20余年的紫砂艺术之路。他在这一路经历了多少风雨挫折,却始终锲而不舍。对于陈正初来说,眼前的紫艺之路将更宽,更广。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