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8-04 来源:紫砂之家
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泥……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些陶土被烧成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器紫砂陶,它是中国独占的一种陶器。
宜兴生产的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嫩泥、圯山泥、蜀山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紫砂泥。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层页岩,未经风化,也叫石骨。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它们的质性有软硬、韧脆、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用泥也各有区别,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其它均需混合作用,方能获得良好的窑业机能,其配合含量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和外形大小而异。
宜兴陶土资源主要种类有:白泥、嫩泥(亦称黄泥)、甲泥(亦称夹泥)、紫泥(古称青泥)、红泥(亦称朱泥)、绿泥(亦称段泥)。截止1984年,宜兴陶土资源共发现55处重点矿点,陶土矿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其中以甲泥矿分布最广,嫩泥矿其次。宜兴的陶土原料都产在鼎蜀镇四周几十里范围内的小区和原野,宜兴境内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太西岳脉,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这些小区。
陶都所产的各种自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多量的氧化铁,多的含量在8%以上,少的也在2%左右。用这种泥料制成器胎,经由氧化焰1000℃到1250℃之间的烘烤,胎质就呈现褐色或紫色,这就是乌泥胎或紫砂胎的由来。同时,又由于各种甲泥和嫩泥的含铁量不同,经由适当配合,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烘烤,可以呈现深浅不同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可以烧成各种不同颜色的原因。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其原泥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与甲泥一致。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渗出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与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乌泥、白泥、本山绿泥和黑绿泥。这些陶土都深藏与岩石层下,杂于夹泥之中,出矿时呈岩石质块状,金国摊场风化,成为豆粒颗状,再经由细磨,通过200多孔眼没平方厘米的罗绢钢丝筛筛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块,再经多次垂打,使泥料压缩黏韧,就成了可以用来制坯的紫砂泥。
紫砂壶入窑烧炼耐火度较高,不易变型而易变色,紫砂壶烧成后的颜色,本来是一种黯紫色。这是一种古雅清幽的色调,所谓"栗色黯黯,如古金铁"。以后,经由历代名匠的调制配合,增加了很多颜色,主要的有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黑、沉香、小碧、冷金、闪色等,此外还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橘柚黄、新桐绿、琅翠等名称。这些多种多样的色彩,有的是泥料的自然本色,有的是古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
但经由几十年产业化出产后,人们逐渐发现用原始手工方法炼制的紫砂泥比大产业出产的更能体现紫砂本身的个性,手工味更浓,更有人情味。于是近年来,有不少名师开始摒弃产业化作法,而采用手工作坊作法,所以对于泥料的配比和处理,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的说法。
紫砂陶原料多产于石骨泥即甲泥矿层中,它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机能都具有先天的优良前提。据科学分析,紫砂泥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适中。其矿物组成属于黏土--石英--云母系。紫砂泥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化学成分,公道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砂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机能。
紫砂原料的岩相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黏土都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烧成温度在1100℃到1250℃之间,采用氧化法,烧成后的成品吸水率小于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与瓷器之间。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团圆体,大部门团圆体是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所构成,少量的团圆体则由高岭石等单一矿物所构成。紫砂中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圆体内部的气孔,都属闭口吻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圆体附近的气孔群,大部门属于启齿气孔。紫砂器的良好透气性,可能跟这种特殊的显微结构有关,而这种团圆体的存在则可能是因为泥料在制备过程中泥料中原来存在的团圆体结构没有被破坏之故。在烧成时,这种团圆体产生较大收缩,从而在其周围天生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