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艺术陶的生产历史和发展

紫砂艺术陶的生产历史和发展

时间:2007-04-08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历代的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画和古代陶器、添器、玉器、秦砖、汉瓦、唐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获得了高度艺术素养,从而设计和发展了形形色色的紫砂茗壶造型,并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茶壶的造型和纹饰。纵观紫砂陶的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反扑归真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自明代正德到明代末年(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紫砂茗壶以筋纹造型居多,其造型特点是将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形体刻入紫砂壶造型,打破了茶壶单调格局,使壶式造型趋于活泼多样,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意趣。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代表任务是时大彬和徐友泉。
  
到了清代,紫砂茗壶的制作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品种也日益增多,造型丰富多彩,仿古形、几何形,壶式繁多,坭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泥仍为主体,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这时期的著名艺人,有在雕塑及款式方面取得独特成就的陈鸣远;有善仿古式并以竹刀代表雕刻壶名书画的陈曼生;有以精巧取胜的杨彭年、扬凤年兄妹;有以淳朴见长的邵大亨、黄玉麟诸名家。
  
自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年为止,是紫砂茶壶造型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装饰风格也发展到顶峰,除了继承明代的镌刻壶茗书法,还有泥绘、加彩、浮雕、印贴簇花、粉彩、炉均釉、搅泥、镂空、包漆、包锡、镶玉磨光等多种工艺手法,特别是泥绘及彩釉装饰有着极高的成就。因此,清代这些名家的巧匠的艺术品,往往珍同拱璧,贵为珍玉。不仅作为每年贡品进献朝廷,还远销海外。
  
自鸦片战争开始,历史步入近代,前后一百零九年,社会动荡,百业凋敞。这一时期的紫砂茗壶式样,仍承袭前代曼生壶式及简单的花货造型,但注重壶上的陶刻装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文化陶刻艺人队伍,还迎合了当时流行复古收藏之风。同时又蕴育着一代紫砂名艺人,他们是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范鼎甫、江案卿、范福圭、汪宝根、冯桂林等制壶名家和邵云儒、陈少亨等陶刻名家。近代制壶蜜柑年假是以程寿珍、冯桂林为代表,他们承上启下,把紫砂壶的艺术不断推向前进。
  
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式样。而今。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了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几何形壶(包伙圆器、方器)、自然形壶(又称花货)、筋纹器壶及小型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都有出产,色泽包伙红泥、紫泥、梨花坭等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现代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著名老艺人还人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等。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顾景舟技艺全面,喜作素式茗壶;王寅春、吴云根则以筋纹器壶为主;朱可心蒋蓉又善制雕塑装饰的壶;裴石民除专长制壶外,还以制作形色逼真的花果小件著名;他们除了精心创作外,还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这一代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新一代的陶艺师不但在传统上有所继承,而且创造不少新颖的作品,在历届中外陶艺展中可窥其面目。 
  
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初期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飞跃期。早在三十年代,宜兴紫砂业曾经拥有六百多从业人员,抗战后急剧衰落,到1949年前夕仅剩下五十余人。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工艺重获新生。195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恢复生产,对紫砂工艺采取了保留、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了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发展工作。
  
195510月成立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艺人都归了队,并开始招收青年艺徒,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195810月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厂,招收青年徒工三百多名,并开办紫砂中学,同时选派优秀青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成为紫砂行业的专门人才。此外,附近农村的家庭作坊迅速发展,多达三百余户,茗壶品也大幅度增加,由初期的几十种,增加到几百种,紫砂茗壶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深受中外人士欢迎,生产达到了从未有过繁荣。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除少量供外贸出口品种外,主要生产日用陶和工业陶,以维持生计。壶底款仅“中国宜兴”印章,偶尔见有作者名款。但“文革壶”却为人珍视,原因是坭质优良,色泽纯正,制作水准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徐秀棠徐汉棠高海庚吕尧臣汪寅仙等组成,专门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此时,传统名作得以肯定,如顾景舟的僧帽壶井栏壶、提璧壶,王寅春菱花提梁壶,朱可心的咏梅壶,蒋蓉的白藕酒具等。
  
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宜兴举办“陶瓷美术设计班”,挑选最优秀名工参加学习,有徐秀棠汪寅仙何道洪谭泉海鲍志强等,逐渐形成一代名手,成为行业的带头人,1979年和1983年,宜兴紫砂陶器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银质奖和金质奖。1979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高海庚等十九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师”职称。1988年,顾景舟经国家轻工部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崇为“壶艺泰斗”而饮誉海内外。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掀起紫砂热的良潮,首先是香港罗桂祥先生筹划在亚洲第六届艺术节举办“宜兴陶器展”的展品,要求壶底、壶铃制作者名款。紫砂厂挑选技术尖子建立“特艺班”,按其提供的历史名作图样进行复制。1981年紫砂茗壶在此展览中大展雄风,并开展学术讲座,为罗桂祥先生百余件紫砂藏品作鉴定,捐赠给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馆。此时,紫砂茗壶价值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脱颖而出,成为现代紫砂壶艺的中坚力量。
  
紫砂茗壶经历代艺人的创造和文士的推崇,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工艺特殊、装饰多变、风格高雅、技艺精湛的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一枝奇欹。当今的紫砂茗壶,造型千姿百态,品种丰富多彩,真可谓一个洋洋大观的壶艺世界。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