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07 来源:紫砂之家
对紫砂茶具的起源,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宋代说”和“明代说”二种意见。
“宋代说”认为紫砂茶具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坭新品泛春华”提到“紫坭”;欧阳修的《和梅公仪尝茶诗》“喜共紫瓯饮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则提到“紫瓯”,持“宋代说”的人认为这里的“紫坭”、“紫瓯”就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紫砂茶具。
在考古上,1976年在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中发现了具有宋代特征的紫砂器残件和碎片,“部分壶嘴上的捏塑龙头装饰,与宋代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相一致;再结合此层所掘出的宋代小砖,以及中层出土的具有元明风格的器物来看,大致可以推定下层堆积物为宋代产品,而主要的烧造年代大抵在南宋,其下限可能延续至元代。”(摘自顾景舟《紫砂陶史概论》)
而“明代说”则认为,历史上最早的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中对紫砂茶具起源有明确的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 足以证明紫砂茶具应该起源于明代,由金沙寺僧所创,而后供春学习并发扬光大。至于宋代诗人在诗句中提到的“紫瓯”、“紫坭”,综合宋代的饮茶习俗及饮茶所使用的茶具,应该是指当时斗茶、点茶常用的紫黑色的茶盏,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紫砂壶。
而考古发现已知有明确纪年可考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壶——明代嘉靖提梁壶也为“明代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持“明代说”的人认为,羊角山古窑遗址中发现的紫砂器残件和碎片,有的虽然具有宋代特征,但只是粗陶的煮水器、药罐等,制作方法基本上是沿袭制作缸瓮的手法。部分小件紫砂残器,已开始打泥片,尤其是壶盖,做工由粗到细,由无装饰到有装饰,泥料也由粗到细,有些制作工艺皆已具明中后期的特点。因而“宋代说”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
关于紫砂茶具起源的争论,“宋代说”与“明代说”各说各的理由,可谁都说服不了对方。笔者认为只所以出现这个局面,是争论的双方都忽视了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即二者所争论的“紫砂”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据考古发现,宜兴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烧制陶器,唐以后直至南宋的古窑址,更是遍布县西南部靠山地及的许多乡村。因此,宋代已经有烧制陶器的古窑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由于“紫砂”是宜兴特有的矿藏,古人烧制出一些含砂量较高,具有某些“紫砂”特征的粗砂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笔者收藏的“粗砂执壶”由粗砂(俗称缸胎)制作,双泥条壶把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全器分为颈和身筒两部分,身筒呈上、中、下三段对接而成,制作手法粗犷,成型工艺与以后的紫砂器有较大区别。壶作平底,且底部有明显的火烧结碳痕迹,应被当作烧水器具使用。这类粗砂器物已经具备紫砂的某些特征,但与现代意义的紫砂茶具又有不小的差异。这类粗砂器是否就是当时文人笔下的“砂罐”、“紫瓯”呢,笔者以为完全有这种可能。
如果是这样,紫砂起源的问题应该不难解决:如将这类粗砂制品归入“紫砂”的概念,那么“紫砂起源于宋代”的说法是成立的;反之,现代意义的“紫砂”应该是起源于明代。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