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2-15 来源:紫砂之家
1、是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或淘土、或杂以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俱足。”(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如果说,“淘土”,即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活,则在其中“杂以砜砂”,即相当于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调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砂壶的艺术效果,周高起曾形容“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砜砂和制,壳绉周身,珠粒隐隐”。至于是怎样“杂以砜砂”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得很具体:“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砜砂。尝毁旧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候出之”《阳羡砂壶图考》的作者在引用周容《宜兴甆壶记》云:“时大彬故入以沙,炼土克谐”时加按语也说“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捣碎舂之参入土中,故曰参砂”我曾请教一些业内人士,谓现今之掺砂、调砂是掺入本土绿泥,不是将陶缸捣碎掺入,因而认为所谓“杂以砜砂”是文人以派传讹。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时大彬开创的“杂以砜砂”是可信的,那是针对当时制壶所用的“细土”而为之,而且就是这一创举为今日的铺砂、调砂奠定了基础。
2、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真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
3、在工艺上: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所谓“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为完成之初期”(张虹、李景康《阳羡砂壶图考》)周容在《宜兴甆壶记》这样记载:壶艺“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就是说,不知名的金沙寺僧原来是徒手捏壶而供春“斫木为模”,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人评论“良工虽巧,不能徒手而就,必先器具修后制度精。甆壶以大彬传,几使旊人 指”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旊人:陶工; 指:折指,喻佩服其工巧)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因此,时大彬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