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2-16 来源:紫砂之家
中国茶事,源远流长。茶具与茶艺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在喝茶、收藏之人越来越多了,明代制茶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出现散茶,可直接冲泡饮用,紫砂茶具亦趋精巧。壶小则茶香,壶大则不鲜,浸泡过久,大壶更易使茶味散失。时大彬改制小壶,更符合了明代人泡茶所讲究的“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之原则。同时也迎合了明代人的饮茶风气:“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每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时大彬常在原料中杂以砂,表面不显细腻,俗称“梨皮”,烧成后,由于砂中所含的化学物质氯化铵的作用,使器身呈现金星点,如撒金般闪闪生辉。时大彬的紫砂壶,一脱尘俗,不务妍媚,朴雅坚致,风格优雅悦目,流畅灵活。“壶家妙手称三大”之一的徐友泉晚年仍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指时大彬)之粗也”。
这件“大提梁壶”制作工整规矩,壶胎坚实,色调深紫,胞浆明润,器表似梨皮。造型敦厚稳健,舒展大方。以圆形为基调,正视,球状壶身配以圆圆的提梁,使两大圆轮廓线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断,从而使壶形的立体感更为强烈;俯视,平整的小圆盖与大平底的轮廓线相互重叠,其盖钮正处于两个同心圆的同心位置上,更显示出其制作技艺的高超。壶体局部结构与鲜明的棱线相衬,柔中见刚,刚柔相济,且相得益彰。六棱的壶嘴、壶把、壶盖、壶钮与圆浑的壶体形成对比,提梁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壶身的实体形成对比,增强了艺术效果。盖沿的翻线处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件既有整体气势,又有细部刻意推敲的作品。壶盖口外刻楷体“大彬”二字,侧钤阳文篆体“天香阁”方印。据李景康说:大彬作品,“从未见署款而未兼盖章者”,与扬州、无锡出土的紫砂壶比较,此壶工艺更精进,但“大彬”二字完全不同。据推测,“天香阁”主人为明代李寄“可能性要大些”。
时大彬的紫砂壶中,僧帽壶可谓独树一帜,黑紫砂壶和玉兰花壶亦极负盛名。李英豪先生认为:现今玩真旧黑紫砂壶者,若没有时大彬的壶,仍不算够“道行”和“级数”。虽然有“大彬茗壶奔走天下半”之称颂,但即便是在李景康和张虹合著的《阳羡茶壶图考》中,这“千载一时”的茗壶也只不过收录了16件。
与时大彬同时代而稍晚的李仲芳、徐友泉和时大彬齐名,同被誉为“壶家妙手称三大”。其中李仲芳师从时大彬,充分发挥了大彬壶优雅流畅之风格,堪称时大彬的第一高足。在大彬壶中,有不少作品是出自李仲芳之手。所谓“李大之作,时大之名”,即指由时大彬鉴赏的李仲芳制品,而署以“大彬”款识,收藏者宜注意辨别。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