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4-01 来源:紫砂之家
故宫博物院举办该院所收藏的宜兴紫砂展,周桂珍与其它8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起向故宫捐赠作品,周桂珍将一把由丈夫高海庚在世时所设计的集玉壶捐赠给了故宫。他们的无偿捐赠行为,对丰富故宫博物院的紫砂艺术品专题收藏,意义重大。
对于周桂珍来说,2007年喜事连连。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她与宜兴市10位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被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1月,她与鲍志强、李昌鸿、顾绍培4人,被国务院授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此之前,她的老 师顾景舟 先生以1988年获得此项殊荣。目前宜兴紫砂界已经有1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除上述5人外,蒋蓉、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亦名列其中;4月,故宫举办宫廷紫砂展,周桂珍受邀参加。
今年65岁的周桂珍从艺超过50年,是当代宜兴紫砂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师从顾景舟,丈夫高海庚当年是顾景舟的得意弟子,曾任宜兴紫砂厂厂长,其子高振宇、儿媳徐徐皆是紫砂界的高手,可谓紫砂世家。步入晚年的周桂珍,现在长居北京,仍然坚持紫砂壶的创作。由宜兴用卡车运来紫砂泥料,泡水、滤浆,装到布袋里面,重新手工捶泥。周桂珍对制壶情有独钟,认为玩泥就是她的生活。6月的一个夏日,我们造访了她在通州的寓所,且让我们来听听她的紫砂经。
宜兴自古以来产茶,紫砂壶的盛行,与此有着源生关系。虽然我国其它地方也发现有紫砂泥,但不是砂性太大,没有黏性,就是虽有黏性,但又不是紫砂。唯宜兴紫砂泥,烧出来的器具颜色好,功能好,工艺独到,兼具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
现在宜兴紫砂泥越来越少,为获得上等的紫砂泥,采矿工人曾深挖至500米的地下,考虑到安全问题,后来宜兴政府把矿井封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的紫砂泥是哪儿来的?
据周桂珍介绍,很多人很早就开始囤紫砂泥,“我们也准备的比较早,在封井以前,只要发现好的紫砂泥料,就都会储存一点。紫砂壶的制作用量也不是太大,足够一直做下去。但是紫砂泥的质量也不一样,就像我们吃的大米,一块五一斤的不能跟四块的比。紫砂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它的可塑性、透气性,烧出来的颜色等各个方面,当然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手工,同样一块泥,两双手做,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看过故宫正在展出的宫廷紫砂作品,周桂珍深有感触,“这次算是看到老师了,比如展览里面的一些浮雕作品,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能达到当时宫里的工艺水平。这些作品一看就是过去的泥料,过去的做工。并不像现在机器上制作的,要求严丝合缝,做得多么干净,它们都是手工的,是活的!比如雍正皇帝喜欢的光素茶叶罐,外表看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的棱角既饱满又挺拔,非常完美。”
周桂珍参加工作的年代,除考上大学的人能够把户口和粮票都转出去,一般人只要能读个小学、初中毕业,在当地就算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了,很多人都进了厂子。周桂珍和其它人一样,走进了紫砂厂。当时正赶上“大跃进”,“只有拼命的学、拼命的干,否则连饭都吃不饱。”特殊的年代,练就了她过硬的手头功夫。
顾景舟在周桂珍的紫砂生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她作品的风格与顾景舟一脉相承。在紫砂厂时,厂子里安排培训学习,周桂珍最早在王寅春的班里学习,王寅春当时是厂里的老艺人、老辅导,所做的筋囊壶,严丝合缝,非常标准。顾景舟经常去班里,亲自动手教学生。顾景舟是高海庚的老师,50多岁才有老伴,此前经常与周桂珍一家生活。从简单的复杂的,从一般的到高档的,周桂珍的紫砂之路在顾景舟的指导下就这样走了过来。
周桂珍制壶,“造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每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这样评价,“她造壶除了对造型完美有自发的完善能力之外,特别注重实用功能。”周桂珍认为,紫砂壶的制作,模仿相对容易,创新很困难,就像作文一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关系,要自己作文,独立发挥自己的思想,就不那么简单了。但是创新是更进一步,接下来才是仿古复制。据周桂珍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有一位 罗桂祥 先生,自己喜欢紫砂壶,身边也有一群同好,在香港的山上有一个俱乐部,星期天和休息日,他们会集到一起,喝茶品壶,曾邀我去过一次。他把自己收藏的好紫砂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他要仿古复制一批紫砂壶,提出了A、B、C三种价格,比如僧帽壶,顾老做的,A价。顾老教我做,B价。”yishujia.findart.com.cn
与其它行业一样,紫砂行业也经历了三起三落。只有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讲究喝茶,喝好茶,使用好的茶具。“文革”以后,宜兴紫砂开始复兴。但是国内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紫砂壶的价格不高。而香港、台湾的价格已经上去了,那时这两个地区的人不客易到大陆来,特别是台湾人。台湾由于当地产茶,紫砂壶非常流行,台湾人都通过香港买大陆的紫砂壶。当年的紫砂壶最早是卖到香港,港商再加高价卖到台湾。
紫砂壶在烧成后刚开出窑来时最漂亮,颜色鲜艳,因为火气还未退,退去后,颜色会稍微暗一点。要是放在那儿一直不用,它也会受空气的影响,慢慢退掉火气。如果经常摸一摸,或者泡上一壶茶,紫砂壶马上就会出现它自然的光泽,从里到外透出来。有的人每一次泡茶,都把很浓的茶汤浇在壶上,这样养出来的壶虽然外表感觉是亮亮的,产生了一层包浆,但是手感不好,没有那么干净,爽手,仅是一层“和尚光”。真正养好了的紫砂壶又干净又光滑,俗话说是用熟了,神韵内敛,到那个时候自己拿着都爱不释手。
泡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壶,是有讲究的。绿茶不能焖,焖了不好喝,以80度的开水用瓷杯、玻璃杯泡比较好,水开了以后要稍停一下再泡,茶叶的条形、汤色都比较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其它的比如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岩茶都可以用紫砂壶泡,透气性好。但是因为透气性好,经常泡一种茶,再泡别的茶,壶就容易串味,普洱就有这种情况。真正的喝茶人,对于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壶,什么的壶型泡什么样的茶,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养壶不需要那么多讲究,先用开水把壶里外烫一下,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泡几泡再用,或者先用陈茶养一下就可以了。泡茶的时候壶外也用开水浇一浇,使紫砂壶里外都受热,以便发茶。每一次用过以后,都要把茶壶清洗一下,用毛巾擦干,好的壶泡两三次就能出效果。有的壶养了很长时间都不出效果,不是养的方法问题,而是做壶的功夫不到家。做工质量较差的紫砂壶有的还会裂口,通常是因为取泥不当,结构不严密,有时候里面有烂泥,底也会出现窑裂。
清代曼生壶举世闻名,主要得益于陈曼生与杨彭年的无间合作。此后,虽也不乏紫砂大师和书画名家探索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紫砂壶的创作,但终无法超越曼生壶的成就。周桂珍现在也很少与书画家合作做壶,在她看来,“有的壶本身造型已经非常完美,不需要书画。而另外一个更最要的原因则是:现在很多书画家不善于在壶上作画,既便是画了,也还得专门请人去刻,刻工也很关键,仅画的好,刻的不好也不行。真正好的壶,要请好的书画家画,怎么和书画家配合也是个问题,这都是制约的因素。一把壶需要一人来制做,一人来画,一人来刻,怎么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很重要。”
50年来,周桂珍看着紫砂壶风起云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她的作品就已经流到了港台地区。周桂珍认为,收藏家对于紫砂壶的制作技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