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6-14 来源:紫砂之家
历代紫砂壶具有文人情结
要了解紫砂壶的收藏与鉴赏,首先要掌握历代紫砂壶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紫砂壶收藏需要积淀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三羊开泰紫砂壶
明 “大壶变小壶”
明代有紫砂巨匠时大彬,喜作大壶,按画作之比例,用现在的眼光看,应有2500CC之多。当时文人建议“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持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那该有多好。”于是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改到了只有300-400CC左右。时大彬这一变革,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清 文人工匠同造壶
到了清康熙、雍正年间,紫砂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陈鸣远。当时文人仰慕、佩服陈鸣远的紫砂技艺,都以陈鸣远制器题诗落款为幸运事。陈鸣远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陈鸣远听取、吸收、采纳了这些文人学士对紫砂器物制作的喜爱和偏好,积极地将他们所提供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并由此开创了紫砂文具制作的先河。
近代 五把石瓢壶少了两把
近代的紫砂制作大师顾景舟,在上世纪40年代通过铁画轩二代传人戴相民介绍,结识了一批在上海有影响的书画家,如江寒汀、吴湖帆、来楚生、谢稚柳等人。至今仍有石瓢壶流传于世,为顾景舟制,吴湖帆、江寒汀画,并由顾景舟亲自镌刻。“相传同式共做了五把,分送五人。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见到三把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