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海淀展馆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特许加盟创业展暨咖啡茶业展览会上,记者看到来自紫砂故乡宜兴的一个展团,10多家紫砂工作室的代表带来了自己精心筹备的作品。与10月在北京国贸大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相比,紫砂参展规模虽不算大,但却反映了一种趋势:一些制砂人愿意借助展会这个平台将自己的作品推介给大家,让自己的产品通过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方式被广大的消费者认知。
据此展团的组织者张少华先生介绍,近年来,江苏宜兴的制砂人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10来个展会,虽然宜兴既有紫砂专业批发市场,又有外来消费者或收藏家“淘金”,但这些制砂人还是感觉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太小,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作品从宜兴走向祖国各地,更希望通过亲自对作品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内涵。有些人也想借机从工作室走出来,一方面放松一下紧张的工作节奏,一方面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捕捉一些灵感,接纳一些新的信息,为今后的创作积蓄力量,给大脑充电。
本展团中,来了一些紫砂界颇有名气的壶艺家,如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建伦、
朱建伟、
胡洪明,他们都带来了最新作品。
朱建伟说,为了本次参展,他准备了半年多的时间,共创作了40余件作品。
胡洪明先生高兴地介绍了他的新作“钦差大臣”的构思,那顶戴(壶盖)与大腹便便的身躯(壶身)配合得惟妙惟肖,造型生动而有趣。
管唯皓、
周菊芳夫妇合作的“大地之春”,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据悉获得了专利,其壶身表面像干旱的土地充满了裂纹。
记者注意到,这些参展者至少都从事紫砂制作研究1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紫砂壶的制作虽然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但要想做一把好壶,从原料、设计、塑型到烧制,每一环节都十分讲究,作者付出的辛苦和心血很多,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很令人佩服。不过,也有让人担忧的方面,现在紫砂市场看似产品繁多、品种五花八门,但优秀的作品仍是少数。虽然宜兴制壶工作室多至千余家,投放市场的产品却中低档的大路货居多,产品流动速度并不十分理想。此外,紫砂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也是个问题。因为制壶是个非常辛苦的活,尤其冬季做壶,泥料很凉,手受不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不愿意干这一行。因此,紫砂业面临着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的问题,紫砂市场面临着如何定位、怎样拓展的问题。
本次展团来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拓宽北京市场。紫砂的魅力在于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欣赏价值,泡一壶香茗品饮的同时可以把玩、与壶交流,所以其消费市场是多层面的。能否把握市场,这对制砂人至关重要。市场中出现质优、性价比合理又具欣赏价值的紫砂茶具,大众自然会喜欢。高端产品大众能不能接受?紫砂文化怎样弘扬?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制砂人仔细研究。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来自紫砂故乡的新作进京,也希望制砂人保持冷静、把握好市场需求与紫砂文化的尺度,走稳走实走漂亮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