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3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顾景舟(1915-1996)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18岁拜师学艺,出手不凡,跻身紫砂名家之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仿古制陶,技术日益精进;20世纪50年代参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被任命为“技术辅导”;20世纪70年代专注于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先后发表数十万字紫砂陶艺论文;20世纪80年代参与组建“紫砂特艺班”,带徒授业,为弘扬紫砂文化不遗余力;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被海内外誉为“紫砂泰斗”。徐秀棠、山谷所著《紫砂泰斗顾景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是海内外第一部有关顾景舟的传记,资料翔实、评论公允,是我们了解、走进艺术大师壶艺世界的重要著作。
高庄与提璧茶具
就在顾景舟被授予“老艺人”称号的这一年,北京中央工艺美院的高庄教授带着波兰女留学生叶亚宁及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实习生冯河、刘志福、孙善宽来工厂实习,做现代陶艺及伟人像雕塑。
高庄(1905-1986年),原名沈士庄,上海宝山人。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清华大学营建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负责修改国徽的图案和最后完成了国徽模型的塑造。
在顾景舟的眼里,高庄是位手上有功夫的教授,而高庄则认为,顾景舟是他一生中见到过的有文化的手艺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在互相学习交流的日子里,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在一起切磋。在紫砂厂期间,他很快便对紫砂的成型方法有了兴趣,不久就提供了一个紫砂壶造型设计,并在车床上用车刀车出一个母模实心造型,这就是后来声名远播的提璧茶具的最初设计。
高庄教授有很高的陶瓷成型技艺,拉坯尤好,但对紫砂的成型技巧一时还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因此提璧茶具的构思不十分准确和完备,金属感很强,缺乏亲和力。凭着几十年的制壶经验和职业敏感,顾景舟对这个造型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在对图纸作了几番修改后,他动手做了一个小样,上班时在工厂里做,下了班带回去琢磨,几进几出,反复修改,时间长达3个多月,是他花心血最多的一件作品。
提璧茶具一套九件,一壶,四杯四碟,茶壶盖面似古代玉璧,把手为提梁式,故名“提璧”。整个茶具造型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制作一丝不苟,寓巧丽于刚健之中,做到了内容、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统一。内中茶壶,刚中带柔,气韵素洁,肌理温润,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置于各种环境中用于品茗、观赏都显神韵,是当代紫砂茶壶中表现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境界的一绝。
这套茶具曾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将之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惟一的一件现代作品就是提璧茶具。
提璧茶具中的茶壶有不同造型,区别处在壶盖,一为玉璧,上有谷纹,一为圆形摘手,壶身与把手提梁均无差异。
顾景舟对此壶造型钟爱有加,不同时期均有制作,直至老年也有数制,钤印“景舟七十后作”。
“右倾”典型
1958年“大跃进”年代,全民大炼钢铁,各地掀起了赶英超美的热潮。此时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党支部书记是一位姓李的南下干部,工作热情可嘉,但因是门外汉常常好心办错事。他到湖南瓷都醴陵参观学习,看到自然水力冲动、练泥、球磨后,自谓学回了一些多快好省的经验,便邯郸学步,在厂里搞起技术革新。
是时丁山山顶有座瞭望台,李书记通过镇政府把它拆下来搬到厂里,在顶部按个大水箱,用汽车引擎将水打上去,再让水箱里的水沿着水槽冲下来带动生产转盘,美其名曰技术创新。
很显然,这个革新是多此一举,因此一出台便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但许多人不敢得罪书记,意见憋在肚里不讲出来,顾景舟却实话实说,指出这是个笨办法,不仅不能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反而造成了极大浪费。他的这番话无疑是捅了马蜂窝,李书记抓住他这个出头鸟开会批判他,大会小会说他是“右倾”典型,讥讽他整天捏把壶,磨磨蹭蹭,赶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并采取组织措施,把他从手工成型车间调到机械作业的机动车间,借以惩罚他。
对于这种不尊重,孤傲的顾景舟难免心情郁闷,常常终日不说一句话,阴沉着脸。但他依然全力以赴地工作,在一次车床作业事故中,不慎被车床上的一只辘轳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到医院诊治,被确诊为脑震荡,在床上躺了很久。身心交瘁的顾景舟。对于什么是瞎指挥,什么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大跃进”的热潮甫退,李书记调走后,他被任命为紫砂工艺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负责技术业务。他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帮助搞灌浆工艺,试制上釉啤酒杯,搞工业陶设计,改制辘轳车,为探求紫砂成型新工艺而努力,还设计了一批大型的餐具及高档花盆,与其他人一起陆续搞出了一些产品,如后来曾畅销一时的紫砂保温杯等。
20世纪60年代,受“大跃进”的影响,紫砂工艺厂也适应潮流想多快好省地提高效率,在紫砂成型工艺上,以石膏模挡坯代替代了全手工成型,在报酬的计算上,艺人的工资统统改成定额计件结算。
这样做的一个负面效果,是促使艺人为了赶计划、超产,多拿钱而忽视质量。其时全厂上下没有人提倡全手工制坯,因为这样出活慢,不能多拿钱,从而对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顾景舟则不为所动,固执于对传统工艺程序的理解。但鉴于从前的经验教训,他不多言,更不在公共场合提批评意见。他常常在工余时间里以长者和师傅的身份,耐心地对徒弟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教习手工成型技艺,用心极为良苦。
对于这段历史,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年顾辅导手把手教习的受益者之一的张红华在回忆文章中说,那时她每天抽一二个小时,严格按照顾辅导的要求,分阶段从头至尾逐步学习。她说:“我深深感受到先生的用心良苦,也深刻感受到在他那威严的外表里流露出如慈父般的关怀。”
1962年、1963年整个国民经济发生变动,紫砂工艺厂由于产品结构的失当,积压了大批滞销品,紫砂业一时陷入低谷。作为一名负责技术业务的骨干,顾景舟责无旁贷地利用这个空隙时期抓紧工作。一方面他改进紫砂专用工具,在练兵习武上下功夫,使紫砂生产工艺水平更趋精益求精。同时,他带人访遍北京、南京、广州、苏州、杭州等地博物馆寻觅珍品,鉴定品评,与科研人员一起到其他兄弟陶瓷产区考察,与全国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陶艺家、艺术家结交,为紫砂艺术的再度振兴而积极活动。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