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2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温杯、置茶、倒水…瞬间,袅袅的水雾漫过杯盏,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于鼻翼之间,继而升腾,绕梁生香,柔软陌上时光。11月20日,在秋日的林叶下,隐匿在龙井山脚下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紫砂厅正式落成开放,由吴远明先生捐赠的百把精品紫砂壶正式展出,为游客开启一扇“紫砂”文化的大门。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品茗饮茶古来便是诗韵雅事,不妨跟随记者一起,看一看此次开放的紫砂厅方圆之中的奥秘。
内幕一:紫泥春秋 细数紫砂发展史
以透气、耐高温、茶汤不易变质等优点的紫砂壶,是明清以来茶具材质的首选,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制陶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早期的紫砂器追求素面素心,以造型和泥色取胜。到了清代,受瓷器及漆器等加工工艺之影响,宜兴的陶工们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赋予紫砂陶以各种装饰技法。
此次紫砂厅展出了从“草创时期”(既最早期的紫砂作品)一直至近现代的紫砂壶作品,游客们可以从泥料到器型,一目了然的看到紫砂壶的发展变化,近距离触摸数百年紫砂壶发展的历史脉络。除了宜兴紫砂外,还收藏了来自广西钦州、广东潮汕、云南建水等地所产的紫陶作品。如此展品丰富、全面的紫砂展览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让游客们足不远出,便可一饱眼福。
内幕二:慧眼识珠 15件国宝等你瞧
“紫砂壶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中地位比较特殊。”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紫砂壶不仅是适合饮茶品茗的佳器,也是可供把玩赏鉴的艺术品。
在中国古代,饮茶风气的盛行,文人雅士对细腻温润的紫砂壶更是青睐有加。而文人的参与将砂壶艺术推进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境地。
在此次所展出的百件紫砂茶具中,其中有15件属于国家三级文物,那些集诗句、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文人壶,辅以中国画式构图,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使紫砂茶具显得气韵生动。其中所展出的清中期盛极一时的锡包砂壶,造型别致,颇具雅韵。必将让你感慨在小小的紫砂壶中所融入的文人世界。在参观时不妨擦亮慧眼,去一一发现领略。
内幕三:方圆之间 小壶中的微观世界
明冯可宾在《岕茶笺》中提到:“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可见明人已经崇尚小壶泡茶,受此影响,紫砂壶作品亦从早期的大壶向后期的小壶转变。
在此次展出中,有些紫砂壶竟如硬币大小,犹如清乾隆时的文人袁枚曾在文中感慨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不得不感慨制壶师傅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而且这种紫砂小壶的泡茶法,直到今日,还在影响着广东潮汕以及台湾等地区。如果来参观,可以一探这小壶中的微观世界。
同时,在紫砂厅一侧,博物馆还同步配套了以互动体验、DIY紫砂茶器具为主的“紫砂工坊”,进一步延伸紫砂厅功能,让参观变得更有趣。
收藏家吴远明谈捐赠:让更多人了解紫砂
尤为要称道的是,在展厅所展出的一百件紫砂茶器,全部由收藏家吴远明先生所捐赠。在游人穿梭的现场,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只是夹杂在人群中,透过展窗默默的凝望着一件件作品。
“我收藏紫砂算起来差不多有40多年了。”眼前这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努力的回忆着,似乎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年轻时去北大荒支边,生在南方的我喝不惯当地的水,有些水土不服。而泡点茶叶可以让水中的味道变的和缓一些。”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年在知青队伍中有一把紫砂壶,成了众多人的“救星”,后来在返乡时,受留在当地的好友托付:待回到家乡,希望寄一把紫砂壶回来。从此,开始了吴老与紫砂壶近半个世纪的情缘。
最后,在问到为何把精心收藏的心爱之物捐赠出来时,吴老显得很淡然,只是缓缓说:“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紫砂,收藏才有意义,也才能永恒。”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