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2-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图:擅长画竹的瞿应绍在紫砂壶上刻上兰竹,旁边展出其《兰竹》册页相配(本报摄)
宫廷御制杯碗,自然精雕细刻,价值不菲;但文人雅士的紫砂茶壶,虽不算精雕细刻,亦不像宫廷工艺的价值不菲,却别有一番任情任性,才思飘逸的脱俗气质。在冯平山楼观赏「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诗人墨客的诗书画印巧妙结合,文人合作的意趣豪情,小小壶中可见一斑。
展品由收藏家宋绪康提供,他的父亲宋训伦是一位词人兼收藏家,与张大千、溥心畬等名家时有来往。宋绪康表示,这次展览主要介绍明末清初名家所制器皿,如沈存周、陈鸿寿、朱坚、瞿应绍、卢栋等。
宋绪康二十多年珍藏
本身是一名建筑师,宋绪康认为这些器皿的设计,亦有类似建筑的思维在其中,而他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观赏,又觉得与西方的艺术不一样。至今已收藏古代文房工艺品二十多年,包括书画、篆刻等,这批器皿是藏品的一部分,他共收藏了数十件,这次展览包括了大部分。至于收藏的心得,宋绪康说,既要对藏品的美感有直觉的喜爱,亦要了解及研究其历史背景,不过,由于他收藏的器皿,来自文人雅士的创作,因此传世作品甚少。
陈鸿寿宜兴结紫砂缘
通过收藏的兴趣,宋绪康认识了不少好朋友,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学问,这次展览,他也希望与公众分享文人雅士寓诗词歌赋于小小器皿的乐趣。
负责策展的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历史)黄燕芳介绍说,这次展出的器皿以宜兴紫砂茶壶较多,紫砂之中有红色的朱泥、金黄色的段泥及紫色的紫泥三种色彩。在明末至清初时期,流行的紫砂壶比较大。这时的茶壶开始兴起包锡,内胆则是紫砂,另外,一些酒杯、酒壶也为了保温的缘故而使用锡作为材料,到了清中晚期,有些更使用不同材质,如包锡、玉柄、珊瑚钮等不同的配搭。
朱坚亲制壶糅合材料
黄燕芳续说,清初最著名的制壶名家是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他创作了二十一式设计,被称为曼生壶(陈鸿寿,字曼生)。由于陈鸿寿曾于宜兴做过县令,因此他有机会尝试设计不同形状的壶,最出名的是笠形,即是像一只草帽般,看起来非常时尚,而且趣致。黄燕芳说,陈鸿寿创作茶壶的最大特点,是一定要空出大量的留白,让他在壶上雕刻诗句、绘画、篆刻,满足其创作欲,因此他设计的壶,具有立体的感觉,甚至茶壶盖的胆内,茶壶柄下边或茶壶里边,都可能另有乾坤,有小小的刻印或题诗。
另一位制壶名家朱坚,又名石梅,原因是他擅长画梅,反映在壶的设计上,往往是一边画梅,一边诗词吟梅。朱坚制壶的另一特点,是喜欢在壶上增加装饰物,如玉钮、红木嘴、锡柄、珊瑚钮、瓷器嘴等,而朱坚本人亦懂得如何制壶,与陈鸿寿只是设计,委约工匠制作有所不同,因此常发明用不同物料来作点缀。
继曼生、石梅之后,瞿应绍亦是一位爱好设计紫砂壶的文人,他爱画竹与杨柳,在壶中亦展露他书画印三种长处,称为「三绝壶」。
黄燕芳总结说,由于文人雅士聚集于浙江、江苏一带,他们在一起饮酒品茶,互相和应,便形成了创作茶壶或酒壶的兴致,另外亦会设计酒杯,有时是一人负责在壶上题诗,另一人画画,合作制壶,形成一种风尚。在朱坚所制的一个茶壶上,刻有「杯里紫芽香代酒,琴中绿水可留宾」,可以想象他们所追求的闲雅逸趣。
展览: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
地点: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冯平山楼二楼
展期:即日至○七年二月四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